为预防胎盘早剥,需定期产检及时发现高危因素,积极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基础疾病,避免腹部外伤,合理饮食与体重管理,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有胎盘早剥病史及多胎妊娠等高危人群特殊关注,如定期产检、控制基础疾病、防腹部外伤、合理饮食体重管理、避不良习惯及高危人群特殊监测等。
一、定期产检
意义:通过定期产检能够及时发现孕妇是否存在一些可能引发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比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一般从怀孕早期就开始进行产检,后续按照医生安排的频率进行。例如,怀孕28周前可每月产检一次,28周后每两周产检一次,36周后每周产检一次。产检项目包括测量血压、体重、宫高、腹围,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以及通过B超等检查了解胎盘的位置等情况。
不同人群:对于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家族史、本身有慢性高血压等病史的孕妇,更要严格遵医嘱增加产检频率和项目,密切监测自身和胎儿情况。
二、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需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和监测。比如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采取左侧卧位,这样可以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等,但要限制盐分的摄入,一般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3-5克。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降压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有肾脏疾病等其他基础疾病的孕妇:需要积极配合相关科室医生进行治疗,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也可能增加胎盘早剥的风险。例如有肾脏疾病的孕妇,要定期复查肾功能等相关指标,遵循肾脏疾病的治疗方案,同时关注自身血压、尿蛋白等情况对妊娠的影响。
三、避免腹部外伤
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孕妇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受到撞击等外伤。比如在行走时要留意周围环境,避免去人多拥挤、路况复杂的地方;做家务时要小心,避免腹部被家具等硬物碰到;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系好安全带等。尤其是在孕中晚期,腹部已经比较突出,更要小心防护。对于从事一些可能有腹部受伤风险工作的孕妇,如需要搬运重物等,应尽量调换工作岗位,避免腹部受伤而引发胎盘早剥。
四、合理饮食与体重管理
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同时要避免过度进食导致体重增长过快。因为孕妇体重增长过快可能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的发生风险,而这些疾病又与胎盘早剥相关。例如,每天可以摄入适量的水果,如苹果、香蕉等,蔬菜可以选择菠菜、西兰花等,蛋白质类食物可以选择鸡肉、牛奶等。
体重管理:孕妇要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情况,一般整个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10-12.5千克左右比较合适(根据孕妇孕前体重情况会有一定差异)。可以通过合理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来进行体重管理。适当运动如在医生允许下进行散步等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五、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孕妇要严格戒烟戒酒,因为吸烟和饮酒都会对胎盘的血液循环等产生不良影响。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收缩血管,减少胎盘的血液供应;酒精也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增加胎盘早剥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孕妇要远离吸烟环境,自己也不能有吸烟行为,同时要避免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
避免滥用药物:孕妇用药需要非常谨慎,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胎盘功能产生影响,增加胎盘早剥的风险。如果孕妇因为某些疾病需要用药,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怀孕的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六、高危人群的特殊关注
有胎盘早剥病史的孕妇:如果既往有过胎盘早剥的经历,再次妊娠时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会增加。这类孕妇要更加密切地进行产检,从怀孕早期开始就要加强监测,包括更频繁的B超检查了解胎盘情况、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在孕期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各项建议,如休息、饮食等方面的要求,一旦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异常情况要立即就医。
多胎妊娠孕妇: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胎盘早剥的发生率比单胎妊娠高。这类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减少活动量。同时要加强产检,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胎盘的情况,按时进行B超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胎盘早剥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