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血管瘤是颅内动脉壁异常膨出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由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致病因发,未破裂时可无症状或有压迫症状,破裂时可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表现,可通过头颅CT、MRA、DSA诊断,治疗有手术(开颅夹闭、栓塞)和随访观察,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脑动脉血管瘤又称脑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以Willis环周围较多见。
二、发病原因
1.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动脉壁的中层有局部发育薄弱,在血流压力等因素作用下逐渐膨出形成动脉瘤。例如,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动脉壁结构先天异常,增加脑动脉血管瘤发生风险。
2.后天性因素
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可引起动脉硬化,使动脉壁弹性减退,承受血流冲击的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动脉壁局部膨出形成动脉瘤。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脑动脉血管瘤的概率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感染: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可累及动脉壁,破坏动脉壁结构,引发动脉瘤。如细菌性心内膜炎时,细菌栓子可累及脑动脉,导致动脉壁受损形成动脉瘤。
创伤:头部受到外伤时,可能直接损伤动脉壁,引起动脉壁局部膨出形成动脉瘤,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
1.未破裂时的表现
无症状:很多小的脑动脉血管瘤在未破裂时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头颅CT、磁共振等检查时偶然发现。
压迫症状:较大的动脉瘤可能压迫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产生相应症状。比如,压迫动眼神经可导致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压迫视神经可能引起视力下降等。
2.破裂时的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动脉血管瘤破裂最常见的表现。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常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还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其他表现: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还可能导致颅内血肿形成,引起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失语(不能说话或不能理解别人说话)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初步筛查脑动脉血管瘤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在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可发现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等出血表现。
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够清晰显示脑动脉的形态,对脑动脉血管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发现较小的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诊断脑动脉血管瘤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动脉,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通过开颅手术,找到动脉瘤,用动脉瘤夹将动脉瘤夹闭,阻断动脉瘤的血流,防止再次破裂出血。这种手术方式对于适合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如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等。
动脉瘤栓塞术:通过血管内介入的方法,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使动脉瘤闭塞,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小,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栓塞材料移位等。
2.随访观察:对于一些非常小的、破裂风险极低的脑动脉血管瘤,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密切观察动脉瘤的变化情况,而不立即采取手术等积极治疗措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脑动脉血管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例如,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能够通过随访观察的小动脉瘤,更要密切监测,因为儿童的血流动力学等情况与成人不同,动脉瘤的变化可能有其特殊性。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脑动脉血管瘤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手术或介入治疗的耐受性。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在术前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以降低手术风险;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防止出现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老年患者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术后的护理和康复需要更加精心。
3.女性患者:女性在妊娠期如果发现脑动脉血管瘤,处理起来会更加复杂。因为妊娠期女性的生理状态发生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影响动脉瘤的病情,而且治疗措施的选择需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一般需要多学科会诊,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