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早期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悸等症状,儿童患者症状不典型且要关注生长发育,老年患者易被基础疾病掩盖症状且病情进展快;生活中活动量过大或情绪激动会加重症状,患者应适度活动并调节情绪。
一、症状表现
(一)呼吸困难
1.发生情况:扩张型心肌病早期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发生与心脏功能减退导致肺淤血有关。在活动时,心脏负荷增加,肺淤血加重,呼吸困难会更明显。例如,患者在进行日常的轻度体力活动,如快走、爬楼梯等时,就会感到气促。
2.具体表现: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夜间睡眠中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严重时可伴有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等。
(二)乏力
1.产生原因: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无论是年轻患者还是老年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年轻患者原本能轻松完成的体力活动,现在会感到力不从心,容易疲劳。
2.持续状态:这种乏力感在早期可能是间歇性的,活动后加重,但休息后有所减轻,但随着病情发展,乏力会逐渐加重,甚至在休息时也会感到明显乏力。
(三)水肿
1.出现部位及特点:早期可能出现下肢水肿,尤其是踝部和足部,多在下午或傍晚明显,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减弱,静脉回流受阻,体液淤积在下肢所致。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水肿表现可能类似,但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不清,家长需密切观察其下肢是否有肿胀等情况。
2.发展情况: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水肿可逐渐向上蔓延,累及小腿、大腿甚至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表现为胸闷、腹胀等症状。
(四)心悸
1.发生机制:心脏功能异常时,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等,患者会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心跳不规则等。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如家族中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个体,更应关注自身是否出现心悸症状。
2.表现形式:心悸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往往会加重。不同年龄患者对心悸的感受可能略有差异,但都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二、不同人群特点
(一)儿童患者
1.症状不典型性:儿童扩张型心肌病早期症状可能不如成人典型,除了可能出现上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外,还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因为心脏功能不佳影响了全身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比同龄儿童更易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如玩耍时间明显缩短等。
2.观察重点: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活动情况、呼吸频率、体重增长等。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扩张型心肌病。
(二)老年患者
1.与基础疾病的关联: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早期症状可能被这些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例如,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就有高血压引起的头晕等症状,当出现呼吸困难等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症状时,容易被忽视。
2.症状加重的潜在风险:老年患者心脏储备功能较差,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因此,老年患者出现疑似扩张型心肌病早期症状时,更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心脏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三、生活方式与症状的关系
(一)活动量影响
1.活动量过大的危害:扩张型心肌病早期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因为过度活动会增加心脏负担,使上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加重。例如,原本轻度活动就会出现气促的患者,如果继续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可能会导致病情迅速恶化。
2.合理活动建议: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活动,以不引起明显不适症状为宜。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走等,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增加活动强度。
(二)情绪因素影响
1.情绪对症状的影响:情绪激动、紧张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扩张型心肌病早期患者的症状。因为情绪变化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增加。例如,患者在生气、焦虑时,可能会感到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
2.情绪调节方法:患者应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家属也应给予老年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陪伴,避免其出现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有助于稳定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