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外斜视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了解一般情况、斜视相关症状;眼部检查有视力、屈光、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等检查;影像学检查对复杂情况或怀疑有病变者行眼眶CT或MRI检查,各检查从不同方面为诊断共同性外斜视提供依据。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
询问患者的年龄,不同年龄阶段共同性外斜视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婴幼儿时期发病的共同性外斜视可能与视觉发育等因素关系密切;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共同性外斜视则可能与屈光不正等有关。同时要了解患者的性别差异,虽然没有绝对的性别倾向,但不同性别在一些诱发因素上可能有不同表现。还要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如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可能增加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病风险。另外,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眼部疾病史、眼部外伤史、全身疾病史等,全身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等可能影响眼外肌的功能从而导致共同性外斜视。
2.斜视相关症状
询问患者是否有视物重影的情况,这是共同性外斜视常见的症状之一。儿童可能难以准确表达视物重影,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频繁揉眼、歪头视物等表现。还要询问斜视出现的时间,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逐渐出现的。如果是后天出现,要了解是否有诱因,如发热、头部外伤等。
二、眼部检查
1.视力检查
进行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了解患者的视力情况。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可能存在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或散光等,通过视力检查可以初步发现屈光不正的情况。例如,远视性屈光不正可能导致调节性共同性外斜视,近视性屈光不正也可能对眼位产生影响。
2.屈光检查
进行散瞳验光,准确测量患者的屈光度数。散瞳验光可以排除调节因素对屈光度数的影响,对于判断是否存在调节性共同性外斜视非常重要。如果验光发现有明显的屈光不正,需要进一步评估屈光不正与斜视的关系。
3.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法:让患者注视33cm和5m处的灯光,观察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如果反光点位于角膜中央,则为正位眼;如果反光点偏离中央,在33cm处检查时,反光点位于颞侧,提示外斜视;在5m处检查时,反光点偏离中央的程度可以初步判断斜视度的大小。
遮盖-去遮盖试验:遮盖患者一眼,然后去掉遮盖,观察另一眼的运动情况。如果去掉遮盖后,被遮盖眼出现眼球运动,向正位眼位移动,则为隐斜视;如果去掉遮盖后,被遮盖眼迅速向正位转动,提示显斜视。同时可以判断是恒定性外斜视还是间歇性外斜视。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其配合情况,可通过玩具等吸引患儿注意力来更好地进行检查。
三棱镜加遮盖试验:精确测量斜视度。让患者注视视标,将三棱镜放在一只眼前,逐渐增加三棱镜度数,直到双眼保持正位,此时三棱镜的度数就是斜视度。这种方法对于准确判断共同性外斜视的度数非常重要,尤其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精确的斜视度测量是手术方案制定的关键依据。
4.眼球运动检查
检查六方向的眼球运动,观察眼外肌的运动功能是否正常。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眼球运动在各个方向上一般是对称的,但是如果存在眼外肌麻痹等情况则会有不同表现。通过眼球运动检查可以排除限制性斜视等其他类型的斜视,因为共同性外斜视的眼球运动是不受限的。对于儿童患者,要耐心引导其按照检查要求转动眼球。
5.双眼视功能检查
立体视检查:常用立体视觉检查图,如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等。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往往存在双眼视功能异常,立体视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情况。如果立体视功能受损,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影响,如驾驶等需要良好立体视功能的活动。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选择合适的立体视检查方法,低龄儿童可能需要简单的立体视检查图。
同时视检查:通过同时视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同时视功能。如果同时视功能缺失,会影响双眼视觉的形成。
三、影像学检查
1.眼眶CT或MRI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情况或怀疑有眼部、颅内病变导致共同性外斜视的患者,需要进行眼眶CT或MRI检查。眼眶CT可以了解眼外肌的形态、厚度等情况,是否存在眼外肌肥大等异常。MRI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有助于发现颅内病变等可能影响眼外肌功能的因素。例如,颅内肿瘤等病变可能压迫神经,导致眼外肌运动异常从而引起共同性外斜视。对于儿童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等问题,尽量采用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参数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