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由脑部明确病理改变致精神障碍,病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临床表现有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障碍,诊断需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提示。
病因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发生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因有所不同。儿童期可能因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围生期脑损伤等导致;老年人则多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退行性变(如阿尔茨海默病)等有关。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逐渐出现动脉硬化等改变,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增加,进而容易引发血管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某些病因导致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可能在不同性别中有不同的表现或发生率。比如,在一些脑部肿瘤引起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中,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因肿瘤好发部位等差异,在精神症状表现上略有不同,但这种差异并非绝对主导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脑病,属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一种类型,这与长期不良的饮酒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期暴露于有毒有害物质环境中,如长期接触铅等重金属,可能损伤脑部,引发相应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病史因素:有脑部外伤病史的患者,在外伤愈合后可能出现外伤后精神障碍;有颅内感染病史(如脑炎等)的患者,在感染控制后可能遗留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相关症状。例如,既往有严重颅脑外伤病史的患者,其大脑结构可能存在一定损伤,日后发生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风险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方面
感知觉障碍:可出现幻觉,如视物幻觉、听幻觉等。例如在意识清晰时出现言语性幻听,患者能听到并不存在的言语声。
思维障碍:思维迟缓、思维破裂等情况较为常见。思维迟缓表现为患者思考问题缓慢,反应迟钝;思维破裂则是患者的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言语内容前后缺乏连贯性。
情感障碍:情感淡漠较为多见,患者对周围事物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也可出现情感脆弱,患者极易产生情绪波动,稍微受到刺激就容易哭泣或发笑。
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减退,患者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异常,如出现冲动行为、刻板动作等。例如有的患者会反复做出一些无目的的刻板动作。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明显;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如难以完成复杂的指令性任务等。
诊断相关要点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脑部疾病史、外伤史、感染史、中毒史等,了解发病的相关诱因和过程。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查找脑部阳性体征,如肢体运动或感觉异常、病理反射等。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发现脑部的结构性病变,如脑梗死的低密度灶、脑出血的高密度灶、脑部肿瘤的占位性病变等;头颅MRI对脑部软组织等的显示更为清晰,能更早发现一些细微的病变,对于早期诊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有重要价值。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感染相关指标(如脑炎患者的脑脊液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并辅助判断脑部病变的相关因素。
治疗相关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要针对脑血管病进行相应治疗,如改善脑循环等;如果是颅内肿瘤引起的,则可能需要考虑手术等肿瘤相关治疗手段。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根据具体症状给予相应对症处理。例如,对于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可在必要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但要谨慎选择药物并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对于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进行认知康复训练等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患者:儿童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在诊断时要谨慎进行影像学等检查,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影响小的检查方式。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如通过康复训练等促进大脑功能恢复,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密切观察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在护理方面要注重安全防护,防止老年患者因精神症状或认知障碍发生跌倒、走失等意外情况,家属要给予更多的陪伴和照顾,为老年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