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治疗包括现场急救、一般支持治疗、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手术治疗、防治并发症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现场急救要确保呼吸道通畅、止血;一般支持治疗需监测生命体征、营养支持;降低颅内压用脱水剂、糖皮质激素;控制脑水肿要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亚低温治疗;手术包括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防治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各自治疗注意事项。
一、现场急救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首先要确保呼吸道通畅,若患者有呕吐物、血液等应及时清除,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有效通气。对于伴有大出血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止血措施。
二、一般支持治疗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例如,维持血压稳定,保证脑部的血液灌注,但要注意避免血压过高加重颅内出血。
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需要早期进行营养支持,可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促进康复。对于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应给予富含营养的食物;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需通过鼻饲等肠内营养途径或静脉补充营养。
三、降低颅内压
脱水治疗:常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例如,20%甘露醇可快速静脉滴注,但要注意肾功能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或有肾功能不全风险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密切观察尿量等指标。
糖皮质激素:在某些情况下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但使用时需权衡利弊,因其可能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四、控制脑水肿
维持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稳定:保持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稳定,如纠正低钠血症、高钾血症等,因为电解质紊乱可能加重脑水肿。例如,对于存在低钠血症的患者,需根据情况补充钠盐,但要注意补钠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等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对于部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考虑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体温,减少脑代谢率,减轻脑水肿。但亚低温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掌握,如体温过低可能增加感染等风险,在实施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体温等情况。
五、手术治疗
清除颅内血肿:如果患者有明显的颅内血肿,如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等,应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等,对于不同类型的血肿,手术时机和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若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脑疝迹象,应紧急手术。
去骨瓣减压术:当颅内压极度升高,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通过去除部分颅骨,扩大颅腔容积,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生命。但该手术也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术后感染、脑脊液漏等,在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六、防治并发症
肺部感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意识障碍等原因,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肺部物理治疗。对于有气管切开的患者,要严格进行气道护理,如定期更换气管套管内芯、消毒气道等。
应激性溃疡:患者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可能出现应激性溃疡,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奥美拉唑等,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要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使用止血药物、内镜下止血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血流缓慢,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采取预防性措施,如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使用抗凝药物(但需谨慎,避免颅内出血风险增加)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重型颅脑损伤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在脱水治疗时,要注意儿童的肾功能和电解质情况,因为儿童的肾脏代偿功能相对较弱。手术治疗时要考虑儿童颅骨的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时机。同时,在营养支持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精确计算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
老年患者: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脱水剂时要注意对肾功能的影响,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手术耐受能力。在营养支持方面,要注意调整营养方案,兼顾老年患者的消化功能和基础疾病的饮食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