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急性期有渗出倾向,慢性期浸润肥厚,各年龄段可发病,好发于多部位,治疗需找诱因、用合适药物,预防要避刺激、保湿等;热疹是高温闷热致汗管问题,分晶痱、红痱、脓痱,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褶皱等部位,治疗要通风凉爽、用药物,预防要降温、勤洗澡扑粉等;荨麻疹是过敏性疾病,有风团等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多部位,治疗用抗组胺药等,预防要避过敏原、治相关疾病。
一、定义与病因
湿疹
定义: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
病因: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
热疹
定义:又称痱子,是在高温闷热环境下,汗液分泌过多且不易蒸发,导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入周围组织而引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
病因:主要是由于环境温度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且汗液不易蒸发,使汗腺导管堵塞所致。
荨麻疹
定义: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过敏性疾病,是皮肤黏膜由于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
病因:常见病因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
二、临床表现
湿疹
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常对称分布,皮疹多形性,瘙痒剧烈,病情易反复。不同部位的湿疹有不同特点,如面部湿疹多对称分布于面颊、额部;耳部湿疹可发生在耳后皱襞处;乳房湿疹常见于哺乳期女性;手部湿疹常发生于手背、手指等处,与接触致敏物等有关。
热疹
晶痱(白痱):为针尖至针头大小的浅表性小水疱,疱壁薄,清亮,周围无红晕,易破,一般无自觉症状,1-2天内吸收,留有细小鳞屑。
红痱(红色粟粒疹):成批出现对称分布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有轻度红晕,皮疹常成批出现,有轻微烧灼及刺痒感。
脓痱(脓疤性粟粒疹):多由红痱发展而来,在痱子顶端有针头大小浅表脓疱,常发生于皱襞部位,如四肢屈侧和阴部,小儿头颈部多见。
荨麻疹
基本损害为风团,常突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风团大小及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状。
三、好发人群与部位
湿疹
好发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婴幼儿及儿童相对高发。
好发部位: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部、耳后、四肢远端、手足、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
热疹
好发人群: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因为婴儿汗腺功能发育不完善,出汗后不易蒸发。
好发部位:多发生在颈部、肘窝、腘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部位,以及额头、胸部、背部等易出汗的部位。
荨麻疹
好发人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女均可发生。
好发部位: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皮肤黏膜均可受累。
四、治疗与预防原则
湿疹
治疗:
一般治疗:寻找可能的诱因,如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思想情绪等,以及有无慢性病灶和内脏器官疾病。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外用糖皮质激素(轻度湿疹可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中重度可选用中效或强效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
预防:
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等。
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注意皮肤保湿,使用合适的保湿剂。
热疹
治疗:
一般治疗:保持室内通风凉爽,减少出汗和利于汗液蒸发。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常用温水清洗患处并及时擦干。
药物治疗:可外用痱子粉、炉甘石洗剂等,脓痱可外用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黄连扑粉等。
预防:
夏季注意室内降温,可使用空调等设备将室温保持在26-28℃左右。
婴儿要勤洗澡,洗澡时可加入少量花露水等,但要注意浓度不宜过高。洗完澡后及时擦干并扑上痱子粉。
荨麻疹
治疗:
一般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详细询问病史,尽量找到并去除病因。
药物治疗:首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病情严重、伴有休克或喉头水肿时需立即抢救,可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
预防:
注意观察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药物、吸入物等,避免接触。
积极治疗可能引起荨麻疹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