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等因素引发,多数无症状,少数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等表现,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诊断,分为3级,不同级别转归不同,治疗原则因级别而异,妊娠期和年轻未育女性有特殊考虑。
发病因素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的主要原因。例如,HPV16、18等亚型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密切相关。HPV的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从而引发病变。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感染HPV的风险不同,年轻女性由于性行为活跃,感染HPV的概率相对较高,但多数为一过性感染,而持续感染的风险随年龄增长有一定变化趋势。
性行为及分娩相关因素: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等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有关。过早开始性生活的女性,子宫颈局部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到HPV等病原体的侵袭;多个性伴侣会增加感染多种HPV亚型的机会;多孕多产会对子宫颈造成损伤,影响子宫颈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增加发生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风险。
临床表现
多数无症状:大部分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进行妇科检查、宫颈癌筛查时被发现。
少数有异常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所特有,其他一些宫颈良性病变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通过采集子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检查,观察细胞形态是否有异常,如发现异型细胞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不同年龄的女性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的频率有所不同,一般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进行该项检查。
HPV检测:可以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如果HPV检测结果为阳性,尤其是高危型HPV持续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阴道镜检查:当宫颈细胞学检查或HPV检测发现异常时,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阴道镜可以放大观察子宫颈表面的病变情况,在可疑病变部位取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其具体的分级等情况。病理检查是诊断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金标准。
分级及转归
分级: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3级,CIN1级为轻度异型,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层的下1/3;CIN2级为中度异型,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层的下1/3至2/3;CIN3级为重度异型和原位癌,异型细胞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全层。
转归:CIN1级部分可以自然消退,尤其是年轻女性的一过性HPV感染相关的CIN1级;CIN2级有一定的进展为CIN3级和浸润癌的风险;CIN3级如果不进行治疗,多数会发展为浸润癌。但通过及时的诊断和合适的治疗,大部分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可以得到有效处理,阻止其向浸润癌发展。
治疗原则
CIN1级:如果患者免疫功能正常,CIN1级可以观察随访,部分病变可能自然消退。对于持续存在2年以上的CIN1级或者有进展倾向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通过破坏病变组织,使其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CIN2级和CIN3级:通常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宫颈锥切术,如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冷刀锥切术等。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明确病变是否累及更深层组织,并且达到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目的。对于无生育要求、年龄较大且病变范围较广的患者,也可以考虑子宫颈切除术,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特殊人群考虑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现子宫颈上皮内瘤变需要特别谨慎。由于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子宫颈的生理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对病变的观察和处理需要更加个体化。一般需要密切观察,在充分评估母婴情况后再决定合适的处理方案。如果病变较轻且无明显进展,可以在产后再进行进一步处理;如果病变较重有进展倾向,可能需要在合适的孕周进行适当的干预,但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年轻未育女性:对于年轻未育女性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在治疗时要更加注重保留子宫颈的功能,尽量选择对生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LEEP术等,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且在治疗后密切随访,因为子宫颈保留可能会对未来的妊娠产生一定影响,如增加早产、胎膜早破等风险,但通过规范的处理和随访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这些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