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病史采集包括一般信息、生活方式、基础疾病;体格检查测生命体征、查心脏体征;实验室检查有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心电图有常规和动态;影像学有超声心动图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检查各有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
1.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心脏病的好发类型等有所不同,如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在儿童中的发生情况与成人不同,女性绝经后心脏病风险可能增加等。了解生活方式,如是否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这些生活方式因素与心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吸烟酗酒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动脉硬化风险,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易导致肥胖、血脂异常等,进而引发心脏病。还要询问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这些基础疾病是心脏病的高危因素,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糖尿病可引起血管病变等。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测量血压,高血压是心脏病重要危险因素,低血压也可能提示心脏功能不全等情况;测量心率和心律,心律失常是心脏病常见表现,如房颤等;测量体温,发热可能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心脏感染性疾病相关情况。
2.心脏体征:检查心脏大小、心音等,通过听诊心尖搏动位置、强度,心音有无异常等,如心肌梗死时心音可能减弱等;检查有无杂音,心脏杂音可能提示瓣膜病变等结构性心脏病,比如二尖瓣狭窄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心肌细胞受损时这些指标会升高,对于诊断心肌梗死等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数小时内肌钙蛋白即可升高。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等心脏病密切相关。
血糖: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心脏病,检测血糖可了解是否存在血糖异常及糖尿病情况。
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等,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参与心脏病的病理过程。
四、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可记录心脏电活动,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如心肌缺血时可出现ST段改变、T波异常等,心律失常时可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如早搏、房颤等的心电图表现。
2.动态心电图(Holter):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一过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情况,适用于怀疑有阵发性心律失常或短暂心肌缺血的患者。
五、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二维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如心房、心室的大小,瓣膜的形态和运动,室壁的厚度等,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等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发现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如房间隔缺损、二尖瓣脱垂等。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检测血流情况,评估心脏瓣膜的反流程度、心腔间的分流等,比如能明确主动脉瓣反流的程度,房间隔缺损处的分流情况等。
2.胸部X线检查:可观察心脏的大小、形态,如心脏增大时心影会有相应改变,还能看到肺部血管的情况,协助判断有无肺淤血等情况,对心脏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等,对于考虑冠心病的患者可进行此项检查以制定治疗方案。
4.心脏CT检查
冠状动脉CT造影: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情况,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对于筛查冠心病有一定作用,尤其适用于一些不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初步评估冠状动脉情况。
心脏CT平扫:可了解心脏结构的大致情况,如心包情况等。
六、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心脏病检查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超声心动图是常用且重要的检查方法,因其无辐射且能较好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怀疑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做心导管检查等,但要注意儿童对检查的耐受性等情况,检查过程中需做好安抚等护理工作。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如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创检查需评估患者心功能、肝肾功能等耐受情况;在进行心电图等检查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的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情况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3.孕妇:孕妇怀疑心脏病时,超声心动图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要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检查,如尽量不选择放射性核素等检查,需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来明确心脏情况,同时要考虑胎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