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胎儿电子监护等。病史采集需了解孕妇慢性疾病、不良生活习惯及胎儿既往情况;临床检查通过测量宫高腹围、超声检查双顶径等指标;实验室检查有孕妇血液检查及胎盘功能检查;胎儿电子监护包括无应激试验和宫缩应激试验等,对有高危因素孕妇需更密切检查。
一、病史采集
孕妇病史:了解孕妇是否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慢性肾炎、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胎盘血流,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询问孕妇有无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和酗酒会减少胎盘血流灌注,影响胎儿生长;还要关注孕妇的营养状况,若孕妇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胎儿既往情况:询问既往妊娠有无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史,若有,再次发生的风险会增加;了解有无胎儿畸形史等相关情况。
二、临床检查
测量宫高、腹围
原理:宫高、腹围的增长情况可以反映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一般来说,孕妇在妊娠中期后,宫高每周大约增长1cm,若连续2周宫高测量值低于相应孕周正常宫高第10百分位数以下,应考虑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可能。
操作方法:孕妇平卧,用软尺测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子宫底的长度为宫高,测量平脐部时腹围的值等。
超声检查
双顶径(BPD):双顶径是评估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妊娠晚期双顶径每周平均增长约0.22cm,若双顶径增长速度缓慢,低于相应孕周的正常范围,需警惕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一般在妊娠28周后,双顶径的测量值可以用来估算胎儿体重,若估算胎儿体重低于相应孕周正常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也提示可能存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头围(HC)、腹围(AC)、股骨长(FL):通过测量头围、腹围、股骨长等指标来综合评估胎儿的生长情况。头围与腹围的比值也有一定意义,若头围-腹围比值异常,可能提示胎儿发育不均衡。例如,头围相对正常而腹围明显小于正常,可能存在胎儿宫内营养缺乏等情况。
羊水指数(AFI)及脐动脉血流:测量羊水指数了解羊水情况,若羊水过少可能提示胎盘功能不良等情况影响胎儿发育;检测脐动脉血流频谱,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S)、舒张末期流速(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等指标。当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时,脐动脉血流阻力增加,S/D比值升高,RI、PI增大,这是因为胎盘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灌注减少,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
三、实验室检查
孕妇血液检查
血常规:了解孕妇是否有贫血情况,贫血会导致携氧能力下降,影响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常见的如缺铁性贫血,若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可能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相关。
血生化:检测孕妇血清蛋白、血糖等指标。血清蛋白降低会影响胎儿的营养储备;若孕妇血糖异常,如妊娠期糖尿病,高血糖环境可能导致胎儿过度生长,但也有部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会出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这可能与胎盘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同时检测肝肾功能等,了解孕妇整体的脏器功能情况,因为肝肾功能异常可能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胎盘功能检查
尿雌激素/肌酐(E/C)比值:孕妇24小时尿中雌激素与肌酐的比值可以反映胎盘功能。正常情况下E/C比值大于15,若E/C比值小于10,提示胎盘功能减退,可能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血清胎盘生乳素(HPL):HPL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妊娠34周后,血清HPL值应该大于4μg/ml,若低于4μg/ml或突然降低50%,提示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增加。
四、胎儿电子监护
无应激试验(NST):通过监护胎儿的胎心率变化来评估胎儿的储备能力。正常情况下,胎儿在胎动时胎心率应该加速,若NST无反应型,即胎动时胎心率不加速或加速不明显,提示胎儿宫内储备能力不足,可能存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情况。
宫缩应激试验(CST)或缩宫素激惹试验(OCT):通过诱发宫缩观察胎心率的变化。若出现频繁的晚期减速等异常情况,提示胎儿在宫内可能处于缺氧状态,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导致的胎盘功能不良等因素相关。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存在上述慢性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等情况的孕妇,应更加密切地进行上述各项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情况并及时处理。例如,有高血压的孕妇,除了常规的宫高、腹围测量和超声检查外,要更频繁地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情况,同时加强胎儿宫内情况的评估;吸烟酗酒的孕妇,需要在产检过程中重点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胎儿宫内发育迟缓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干预建议,如劝导孕妇戒烟戒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