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是因脑脊液循环受阻、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致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的病症,脑脊液有缓冲等作用,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交通性和非交通性等类型,婴幼儿和成人表现不同,可通过影像学、腰椎穿刺诊断,治疗有手术等,治疗时需考虑特殊人群及相关因素。
脑脊液的正常循环与作用
脑脊液是充满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会同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内,回流入血液。
脑积水的分类
按发病原因分类
先天性脑积水:多因先天畸形引起,如中脑导水管狭窄、第四脑室中孔和外侧孔闭锁等,可发生在胎儿期或出生后不久。胎儿期的发育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感染(如TORCH综合征,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接触有害物质等有关。
后天性脑积水:可由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肿瘤、颅脑外伤等引起。颅内感染时,炎症可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的粘连、阻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等物质可阻塞脑脊液的正常循环通道;颅内肿瘤会占据空间,影响脑脊液的流动;颅脑外伤可能导致颅骨骨折、脑组织损伤等,进而引起脑积水。
按病理生理分类
交通性脑积水:又称非阻塞性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的吸收障碍引起。虽然脑脊液的循环通路没有阻塞,但蛛网膜颗粒等结构对脑脊液的吸收功能出现问题,导致脑脊液在蛛网膜下隙积聚。常见于脑膜炎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等情况。
非交通性脑积水:又称阻塞性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通路在第四脑室以上发生阻塞,使脑脊液不能顺利通过,导致阻塞部位以上的脑室扩大。如中脑导水管狭窄是常见的非交通性脑积水的病因。
脑积水的临床表现
婴幼儿脑积水:主要表现为头颅进行性增大,囟门扩大、隆起,张力增高,头皮静脉扩张。由于婴儿颅骨骨缝未闭,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可能不典型,还可出现落日征(双眼球下转,眼球下半部沉到下眼睑下方,呈“落日”状),同时可伴有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呕吐、烦躁不安等表现。如果是胎儿期就存在的先天性脑积水,可能在孕期通过B超检查发现胎儿脑室增宽等情况。
成人脑积水: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还可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认知障碍等。成人脑积水的病因如果是颅内肿瘤等,还可能伴有相应肿瘤的局部症状,如肿瘤压迫脑组织导致的肢体无力、癫痫发作等。
脑积水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室系统的扩大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引起脑积水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出血等,是诊断脑积水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通过测量脑室的大小等指标,可以辅助判断脑积水的程度。
头颅MRI:对脑组织的显示比CT更为清晰,尤其是对于一些细微的病变,如早期的颅内感染引起的脑积水相关改变等,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脑脊液的循环情况和脑组织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明确脑积水的病因和分类。
腰椎穿刺:可以测量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在侧卧位时为80-180mmH?O,如果压力增高提示可能存在脑积水,但对于交通性和非交通性脑积水的鉴别有一定帮助,不过该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如诱发脑疝等,需谨慎操作。
脑积水的治疗
手术治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到腹腔,利用腹腔的腹膜来吸收脑脊液,从而缓解脑室扩大和颅内压增高的情况。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脑积水,包括先天性脑积水、后天性脑积水等。但该手术可能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分流管堵塞、感染、分流过度或不足等。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通过创建第三脑室底部与蛛网膜下隙之间的瘘口,使脑脊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隙,从而达到治疗脑积水的目的。这种手术不需要放置分流管,对于一些适合的患者是一种选择,尤其是儿童患者,可减少分流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
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脑积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护理,保持头部的清洁,避免感染,密切观察头颅大小、囟门情况等变化;对于成人脑积水患者,如果是由于颅内肿瘤引起的,需要关注肿瘤的治疗和术后恢复情况等。同时,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