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壁脱垂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分前壁和后壁脱垂,有年龄、生育、慢性腹压增加、先天发育等危险因素,通过妇科检查等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盆底肌锻炼和使用子宫托,手术治疗需综合考虑选择,孕期保健、产后康复、减少慢性腹压增加因素可预防。
一、定义
阴道壁脱垂是指阴道壁组织因支持结构损伤等原因出现位置下移的情况,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女性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起支持盆腔脏器(如子宫、膀胱、直肠等)的作用,当盆底支持组织薄弱时,就可能导致阴道壁脱垂。
二、分类及表现
1.阴道前壁脱垂
轻度:阴道前壁膨出未达处女膜缘。患者一般无明显不适,部分可能在久站、劳累后出现阴道内肿物脱出感。
中度:阴道前壁部分脱出阴道口外。
重度:阴道前壁全部脱出阴道口外。常伴有排尿异常,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这是因为膀胱与尿道位置改变,影响了正常的排尿功能,尤其在中老年女性中较为常见,多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组织萎缩有关。
2.阴道后壁脱垂
轻度:阴道后壁膨出未达处女膜缘。
中度:阴道后壁部分脱出阴道口外;重度时阴道后壁全部脱出阴道口外。常伴有排便异常,如便秘,由于直肠位置改变,粪便排出受阻,在经产妇中相对多见,分娩过程中对盆底组织的损伤是常见诱因。
三、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盆底支持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弹性和强度下降,更容易发生阴道壁脱垂;老年女性身体机能整体衰退,也会增加发生风险。
2.生育因素
经阴道分娩是阴道壁脱垂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难产、产程长、巨大儿分娩等情况,会对盆底肌肉和筋膜造成过度牵拉损伤,使得盆底支持结构受损,增加阴道壁脱垂的发生几率,多产次的女性发生风险更高。
3.慢性腹压增加
长期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会使腹腔内压力持续增高,不断对盆底组织产生压力,久而久之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受损引发阴道壁脱垂;长期便秘患者,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也会导致腹压升高,增加阴道壁脱垂风险;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多,腹腔内压力相对较高,同样会增加阴道壁脱垂的发生可能。
4.先天盆底发育异常
部分女性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薄弱,即便没有经历过妊娠分娩等情况,也可能在较年轻时就出现阴道壁脱垂,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
医生通过双合诊、三合诊等妇科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阴道前壁、后壁脱垂的程度,判断是前壁还是后壁脱垂以及脱垂的分级等情况,明确阴道壁脱垂具体状况以便制定相应诊疗方案。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等影像学手段可以辅助评估盆底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帮助更精准地了解阴道壁脱垂伴随的盆底组织变化等,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五.治疗与预防措施
1.非手术治疗
盆底肌锻炼:凯格尔运动(缩肛运动)对于轻度阴道壁脱垂有一定改善作用,通过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3秒以上,然后放松,每次锻炼15-30分钟,每天进行3-4次,长期坚持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阴道壁脱垂状况,尤其适用于产后女性等早期干预情况,不同年龄女性均可进行,但要注意正确掌握方法。对于中老年女性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使用子宫托:适用于不同年龄及各种程度阴道壁脱垂患者,可以支撑阴道壁,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使用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型号,并且要定期取出清洁等,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尤其要注意避免因长期使用不当导致局部压迫性损伤等问题,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较为适用。
2.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脱垂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阴道前壁修补术治疗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修补术治疗阴道后壁脱垂,或者一些盆底重建手术等,手术可以修复受损的盆底支持结构,纠正阴道壁脱垂,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复发等可能,需要患者在充分了解病情和手术风险后谨慎选择。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孕妇应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减少难产风险;孕期要注意适当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同时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预防便秘,减少孕期腹压增加因素,降低分娩时盆底组织损伤的可能性。
产后康复:产后尽早进行盆底肌锻炼,如产后4...6周就可以开始凯格尔运动等康复训练,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降低阴道壁脱垂发生几率,产后定期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如有异常及时干预。
减少慢性腹压增加因素: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保持健康体重,避免长期腹压增高对盆底组织的损伤,尤其对于中老年女性,要注意积极控制相关慢性疾病,维持盆底组织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