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的治疗需基于病因学诊断,采取个体化方案,治疗目标为延缓肾功能恶化、控制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需综合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活检结果评估。病因特异性治疗方面,肾动脉狭窄性肾萎缩可行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慢性肾盂肾炎性肾萎缩需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糖尿病肾病性肾萎缩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并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多囊肾性肾萎缩无特效药,需控制高血压、预防感染,终末期需透析或肾移植。非病因特异性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并发症管理及中医辅助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治疗目标适当放宽,妊娠期女性禁用ACEI/ARB类药物,儿童患者需尽早明确病因、避免肾毒性药物,终末期肾病患者需透析或肾移植。预后与随访上,患者需定期复查,GFR<15ml/min/1.73m2或出现尿毒症症状时启动肾脏替代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肾萎缩的治疗需基于病因学诊断,采取个体化方案,治疗目标为延缓肾功能恶化、控制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需综合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活检结果评估。病因特异性治疗方面,肾动脉狭窄性肾萎缩可行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慢性肾盂肾炎性肾萎缩需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糖尿病肾病性肾萎缩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并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多囊肾性肾萎缩无特效药,需控制高血压、预防感染,终末期需透析或肾移植。非病因特异性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并发症管理及中医辅助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治疗目标适当放宽,妊娠期女性禁用ACEI/ARB类药物,儿童患者需尽早明确病因、避免肾毒性药物,终末期肾病患者需透析或肾移植。预后与随访上,患者需定期复查,GFR<15ml/min/1.73m2或出现尿毒症症状时启动肾脏替代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一、肾萎缩的治疗原则与总体策略
肾萎缩的治疗需基于病因学诊断,明确原发性或继发性病因,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个体化方案。治疗目标包括延缓肾功能恶化、控制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需结合影像学(如肾脏超声、CT)、实验室检查(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及病理活检结果综合评估。
二、病因特异性治疗
1.肾动脉狭窄性肾萎缩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导致肾动脉狭窄。
治疗: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或支架植入术,适用于狭窄程度>70%且伴血压控制不佳者。需长期监测血压及肾功能,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肾灌注不足。
2.慢性肾盂肾炎性肾萎缩
病因:反复尿路感染导致肾间质纤维化。
治疗:针对病原菌的敏感抗生素治疗(如喹诺酮类、头孢类),疗程需延长至4~6周。定期复查尿培养及肾功能,预防复发。
3.糖尿病肾病性肾萎缩
病因: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硬化。
治疗: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目标<130/80mmHg),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延缓肾功能恶化。
4.多囊肾性肾萎缩
病因:遗传性肾囊肿压迫正常肾组织。
治疗:无特效药物,需控制高血压、预防感染,终末期肾病患者需透析或肾移植。
三、非病因特异性治疗
1.营养支持
优质低蛋白饮食(0.6~0.8g/kg/d),减少氮代谢产物蓄积。
补充必需氨基酸及酮酸类似物,改善营养状态。
2.并发症管理
贫血:补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维持血红蛋白110~120g/L。
钙磷代谢紊乱:使用磷结合剂(如碳酸镧、司维拉姆),控制血磷<1.78mmol/L。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必要时行甲状旁腺切除术。
3.中医辅助治疗
仅作为辅助手段,需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使用。研究显示黄芪、丹参等中药可能改善肾微循环,但需严格筛选适应症,避免肝肾毒性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需评估心肺功能及共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治疗目标适当放宽(如血压<140/90mmHg),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叠加。
2.妊娠期女性
禁用ACEI/ARB类药物,可能导致胎儿畸形。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及胎儿发育,必要时终止妊娠。
3.儿童患者
肾萎缩进展快,需尽早明确病因。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定期复查生长指标及肾功能。
4.终末期肾病患者
透析或肾移植为唯一选择。需评估血管通路条件及移植配型,提前建立透析通路(如动静脉内瘘)。
五、预后与随访
肾萎缩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电解质及影像学。GFR<15ml/min/1.73m2或出现尿毒症症状时,需启动肾脏替代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限酒、低盐饮食)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