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早期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悸等症状,呼吸困难因心脏收缩功能减退致肺循环淤血,活动后加重;乏力是心脏泵血不足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水肿是体循环淤血使体液潴留;心悸与心脏泵血异常致心律失常有关。生活方式中运动缺乏、高盐饮食、长期饮酒可影响症状,家族病史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会使早期症状更早出现或加重。
一、症状表现
(一)呼吸困难
1.发生机制:扩张型心肌病早期,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肺循环淤血,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一般在活动后加重,休息时可缓解。这是因为活动时身体代谢增加,对氧的需求增多,而心脏泵血功能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进而加重肺淤血,使呼吸困难症状更明显。
2.不同人群表现
儿童:儿童扩张型心肌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呼吸困难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婴幼儿可能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等。由于儿童不会准确表达不适,家长可能发现孩子在玩耍时容易疲劳、气短,活动耐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
成年人:成年人早期可能在进行日常活动,如快走、爬楼梯等时出现气短,休息片刻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会逐渐加重,甚至在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心肺功能有所减退,扩张型心肌病早期的呼吸困难可能更容易被忽视,常被认为是衰老相关的表现。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老年人在日常轻微活动后就出现气促,且恢复时间较青壮年更长。
(二)乏力
1.发生机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机体能量供应不足,导致患者感到乏力。无论是体力活动还是日常活动,都会因为心脏不能有效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使肌肉等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从而产生乏力感。
2.不同人群表现
儿童: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差,不愿意玩耍、跑动,比同龄孩子更易疲倦,家长能发现孩子精神状态不佳,玩耍后很快就需要休息。
成年人:成年人会感觉精力不足,工作效率下降,日常家务劳动后容易感到疲惫,休息后也难以迅速恢复体力。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活动量相对较少,早期乏力可能表现为日常起居活动,如穿衣、洗漱等后就感到劳累,需要频繁休息。
(三)水肿
1.发生机制:心脏功能减退,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液在组织间隙潴留而出现水肿。早期水肿多发生在下肢,尤其是脚踝部和小腿部位。这是因为站立或行走时,重力作用使体液更容易积聚在下肢。
2.不同人群表现
儿童:儿童水肿可能不太容易被家长察觉,若发现孩子脚踝等部位按压后出现凹陷,且长时间不恢复,应引起重视。由于儿童皮肤较薄,水肿可能更明显。
成年人:成年人可发现早晨起床时眼睑可能有轻度水肿,活动一天后下肢水肿逐渐加重。按压小腿前内侧等部位,可见明显凹陷性水肿。
老年人:老年人水肿可能双侧对称,下肢水肿较为常见,且可能伴有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等表现。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水肿可能相对顽固一些。
(四)心悸
1.发生机制: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患者感觉心跳异常,出现心悸症状。扩张型心肌病早期,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可能引起心脏节律的改变,如早搏等,从而让患者感到心慌、心跳不适。
2.不同人群表现
儿童: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家长可能发现孩子玩耍时突然静立不动,或者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仔细观察可发现孩子脉搏跳动异常。
成年人:成年人能明显感觉到心跳加快、心跳不规律等,在安静状态下可能更易察觉到心悸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对心悸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但也可能出现自觉心跳紊乱,尤其是在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更明显。
二、症状出现的其他相关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运动情况:如果本身有扩张型心肌病潜在风险的人群,长期缺乏运动可能会使心脏功能进一步减退,从而更早出现上述早期症状。而适当运动有助于维持心脏功能,但对于已经有早期症状的患者,运动需适度,过量运动可能加重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
2.饮食因素: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的负担,使水肿等症状更明显。长期大量饮酒也可能损伤心肌,诱发或加重扩张型心肌病,从而促使早期症状出现或加重。
(二)病史因素
1.家族病史:如果家族中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增加,出现早期症状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早。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的心肌更容易出现病变,从而更早表现出相关症状。
2.其他基础疾病: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并发扩张型心肌病,且在这些基础疾病影响下,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症状可能会更早出现,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重心脏后负荷,影响心脏功能,促使扩张型心肌病早期症状提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