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病史采集和精神状态检查)、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和头颅MRI检查)、电生理检查(脑电图检查),不同检查有不同内容及意义,各检查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运用。
一、一般检查
1.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因可能不同,儿童期可能与先天性脑发育异常、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有关;老年期则常见于脑血管疾病、退行性脑病等。例如儿童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病史中可能有发热、感染接触史等;老年人可能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病因导致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可能有一定倾向,如产后相关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可能更多见于女性。
生活方式:了解患者的既往生活习惯,如是否有长期酗酒史,长期酗酒可导致酒精性脑病进而出现器质性精神障碍;是否有头部外伤史,头部外伤是导致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严重的颅脑外伤后可能遗留精神症状。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脑部疾病史,如脑卒中、癫痫、颅内肿瘤等;是否有全身性严重疾病史,如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可导致脑缺氧,进而引起器质性精神障碍。
2.精神状态检查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意识清晰度、意识范围等。例如谵妄状态的患者意识清晰度下降,有定向障碍等表现;而痴呆患者早期意识多清楚,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注意力、定向力(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计算力等。痴呆患者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记忆力减退,计算力下降等;谵妄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同时观察患者的情感反应,是否与周围环境及自身处境相协调,有无情感淡漠、焦虑、抑郁等情绪表现;以及患者的思维形式和内容,有无思维散漫、妄想等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对于老年人,还可了解是否有贫血等情况,慢性贫血可导致脑缺氧,引起精神症状。
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及体内毒素的清除,从而影响神经系统功能;高血糖或低血糖均可影响脑的能量代谢,导致精神障碍;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高钙血症等也可引起精神症状,例如低钠血症可导致患者出现精神萎靡、意识障碍等表现。
感染相关指标:如怀疑有感染性器质性精神障碍,可检测相关病原体的抗体、抗原等,如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感染可引起神经梅毒,导致器质性精神障碍;艾滋病相关抗体检测,艾滋病患者后期可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引起精神症状。
2.脑脊液检查
对于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炎症、出血等情况导致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可进行脑脊液检查。通过检测脑脊液的压力、细胞计数、生化成分等。例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脑脊液细胞数可升高,蛋白质含量可能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可能降低等;颅内出血时,脑脊液可呈血性等改变。但脑脊液检查是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检查
可以快速发现颅内的一些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颅内肿瘤、脑萎缩等。脑出血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脑梗死早期可能表现为低密度影(发病24小时内可能不明显);颅内肿瘤可见占位性病变等;脑萎缩时可见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头颅CT的意义有所不同,儿童头颅CT可用于检查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等;老年人可用于排查脑血管疾病等导致的器质性精神障碍。
2.头颅MRI检查
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比CT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病变。对于早期脑梗死、某些颅内感染、脱髓鞘疾病等的诊断价值优于CT。例如早期脑梗死在MRI上可较早发现病灶;对于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MRI可显示脑部多发的脱髓鞘病灶。在考虑器质性精神障碍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儿童,MRI相对CT对脑组织的影响较小,更适合用于检查脑部发育等情况;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四、电生理检查
1.脑电图(EEG)检查
对于怀疑有癫痫等脑部疾病导致的器质性精神障碍有重要意义。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可出现特异性的癫痫波,如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等。通过脑电图检查还可了解患者的脑电活动情况,对于谵妄等状态的患者,脑电图可显示弥漫性慢波等非特异性改变。不同年龄的患者脑电图有一定的生理差异,儿童的脑电图有其自身的发育特点,在解读儿童脑电图时需考虑年龄因素;老年人的脑电图也会有一些生理性的慢波增多等改变,需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