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斜视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部分具遗传倾向,多基因遗传且儿童期影响重要)、眼外肌发育异常(解剖结构或发育异常致眼球运动不平衡)、神经支配因素(神经传导通路问题影响眼外肌正常活动,儿童期神经系统未成熟易出现)、屈光不正(高度屈光不正致眼外肌力量不平衡引发斜视,不同年龄影响机制有别);症状有眼位偏斜(内斜视表现为眼向鼻侧偏斜,外斜视眼向颞侧偏斜)、眼球运动障碍(眼球各方向转动受限,程度与斜视类型严重程度相关)、视功能异常(立体视功能受损、视力异常,儿童期斜视对视功能损害更严重,可致立体视障碍和弱视)。
一、病因
(一)遗传因素
部分共同性斜视具有遗传倾向,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共同性斜视患者,后代患病风险可能增加。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涉及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眼外肌的发育、神经支配等,从而增加共同性斜视发生的可能性。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遗传因素的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时期遗传因素对共同性斜视的发生往往具有重要作用。
(二)眼外肌发育异常
眼外肌本身的解剖结构或发育异常可导致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的附着点位置异常、肌肉本身的纤维分布异常等都可能引起眼球的运动不平衡。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眼外肌的正常发育对于维持眼球的正位至关重要。如果在胚胎发育阶段或婴儿早期眼外肌发育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共同性斜视。比如,某条眼外肌的长度、力量等与正常情况存在差异,使得眼球不能正常协调运动,进而出现斜视。
(三)神经支配因素
神经支配的异常也与共同性斜视相关。支配眼外肌的神经传导通路出现问题,会影响眼外肌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例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或外展神经的功能异常,可导致眼球运动受限,从而引起斜视。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神经支配相关的问题。一些脑部的病变,虽然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影响到眼外肌的神经支配,进而引发共同性斜视。
(四)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尤其是高度屈光不正与共同性斜视关系密切。当患者存在明显的近视、远视或散光时,为了清晰地视物,眼睛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长期的异常调节可能导致眼外肌的力量不平衡,从而引发斜视。例如,高度远视的儿童,由于需要过度使用调节,同时伴有过度集合,容易引起内斜视;而高度近视的患者,相对集合不足,可能容易出现外斜视。不同年龄的患者,屈光不正对共同性斜视的影响机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时期屈光不正引起的调节性因素导致的共同性斜视较为常见。
二、症状
(一)眼位偏斜
1.内斜视:表现为一只眼睛向鼻侧偏斜。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可分为先天性内斜视和后天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多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患儿双眼交替或恒定性向内偏斜;后天性内斜视可能与屈光不正等因素有关,眼位偏斜程度可能随病情发展而变化。不同年龄的内斜视患者,眼位偏斜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时期内斜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视觉发育。
2.外斜视:一只眼睛向颞侧偏斜。外斜视也有不同类型,如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在患儿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眼位偏斜;恒定性外斜视则始终存在眼位向外偏斜的情况。外斜视患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症状表现可能不同,对于儿童外斜视,早期发现和干预非常重要,因为可能影响立体视等视觉功能的发育。
(二)眼球运动障碍
共同性斜视患者的眼球运动一般在各个方向上都能转动,但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受限。例如,内斜视患者向颞侧转动眼球时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外斜视患者向鼻侧转动眼球时可能受限。眼球运动障碍的程度与斜视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相关。在儿童中,眼球运动障碍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的视物和活动,比如在玩耍时可能因为眼球运动不灵活而影响对物体的追踪等。
(三)视功能异常
1.立体视功能受损:共同性斜视患者往往存在立体视功能障碍。立体视是人类双眼视觉的高级功能,对于判断物体的远近、深度等非常重要。斜视患者由于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大脑无法融合双眼传入的图像,从而导致立体视功能下降或丧失。不同年龄的患者,立体视功能受损的影响不同,儿童时期立体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斜视对其立体视功能的损害更为严重,可能影响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如需要立体视的职业)等。
2.视力异常:部分共同性斜视患者可伴有视力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斜视导致双眼不能同时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大脑长期接受来自斜视眼的模糊图像,从而抑制了该眼的视觉发育,引起弱视。弱视在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中较为常见,表现为矫正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例如,内斜视患儿如果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出现患眼的弱视,影响其视力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