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是头部受外界暴力致伤,包括头皮、颅骨、脑损伤,常见原因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打击等,临床表现因损伤部位而异,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治疗分急救、一般及手术,不同人群如儿童、老人、女男性有不同特点,需及时准确诊断治疗及针对性处理。
一、常见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是导致颅脑外伤的常见原因之一,车辆的撞击、摔倒等情况都可能使头部受到严重创伤。例如在高速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时,车内人员的头部会因惯性作用与车内物体或外部环境发生剧烈撞击,从而引发颅脑外伤。
高处坠落:从高处跌落时头部着地,冲击力可导致颅脑组织受损。比如建筑工人从脚手架上坠落,头部首先接触地面,容易造成严重的颅脑外伤。
暴力打击:如被钝器击打头部、被锐器刺伤头部等,都可能引起颅脑外伤。例如打架斗殴中头部被棍棒击打,就可能导致头皮裂伤、颅骨骨折甚至脑损伤等情况。
二、临床表现
头皮损伤:
头皮血肿:头皮下、帽状腱膜下或骨膜下会出现血肿。头皮下血肿一般体积较小,局限于受伤部位;帽状腱膜下血肿可蔓延较大范围,甚至波及整个头颅;骨膜下血肿通常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以骨缝为界。
头皮裂伤:多由锐器或钝器致伤,伤口边缘整齐或不整齐,出血较多,若处理不及时易引起感染。
头皮撕脱伤:多因头发被卷入转动的机器所致,伤情较重,出血多,疼痛剧烈,易发生休克,头皮撕脱范围常较大,有时整个头皮甚至连额肌、颞肌或骨膜一起撕脱。
颅骨损伤:
颅骨骨折:包括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等。线性骨折可能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但凹陷性骨折可导致局部头皮肿胀、颅骨局部下陷等。
脑损伤:
脑震荡: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清醒后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CT检查颅内无异常发现。
脑挫裂伤:受伤后意识障碍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相应的阳性体征,如偏瘫、失语等,CT检查可见脑实质内低密度区内有散在的高密度点片状出血灶。
颅内血肿:根据血肿部位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等。硬膜外血肿常因脑膜中动脉破裂引起,典型表现为受伤后有短暂昏迷,随后清醒,不久又再次昏迷,即“中间清醒期”;硬膜下血肿多由脑挫裂伤所致的皮质血管破裂引起,意识障碍多进行性加重;脑内血肿可由脑挫裂伤导致的脑实质内出血形成,症状与脑挫裂伤和颅内压增高有关。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详细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瞳孔、血压、心率等,检查头部有无伤口、肿胀、压痛等情况,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如肢体运动、感觉、反射等方面的检查。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颅脑外伤的重要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头颅MRI:对于一些细微的脑损伤,如脑挫裂伤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等,可能比CT更敏感,但一般在急性期先进行CT检查,病情稳定后根据需要再考虑MRI检查。
四、治疗原则
急救处理: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积极抗休克治疗,对于有明显出血的伤口进行止血包扎等处理。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支持等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颅骨骨折凹陷、颅内血肿量较大引起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等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颅骨骨折复位术、颅内血肿清除术等。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颅骨较薄,颅腔弹性较大,颅脑外伤后可能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观察儿童的意识状态、呕吐情况等,避免儿童再次受到外伤,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儿童颅脑损伤的恢复。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脑萎缩、血管硬化等情况,颅脑外伤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定期帮助老年人翻身、拍背,鼓励其咳嗽咳痰等。
女性:在交通事故等致伤原因中,女性可能由于体型、驾驶习惯等因素有不同的受伤特点,但在治疗和护理上与其他人群类似,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颅脑外伤可能对女性的容貌等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压力较大,要给予心理疏导。
男性:男性在一些暴力打击等致伤原因中较为常见,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其生活方式等情况,注意合理安排治疗和康复计划,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以促进康复。
总之,颅脑外伤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创伤,需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恰当的治疗,不同人群在颅脑外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康复过程中各有特点,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