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是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为特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分为典型HUS(90%由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感染引发)和非典型HUS(与补体调节蛋白基因突变或自身免疫抗体相关),后者约占病例的10%~15%,继发性因素还包括药物、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其核心三联征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辅助诊断指标包括凝血功能、补体检测及基因检测。治疗上,典型HUS以支持治疗为主,禁用抗生素,非典型HUS则使用依库珠单抗或血浆置换。约50%患者需临时透析,10%~15%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需特别关注。预防上,需注意饮食卫生、进行基因咨询,所有患者需终身监测肾功能、血压及补体水平,肾移植后HUS复发率高,需依库珠单抗预防治疗。早期识别三联征、明确病因分型及个体化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测与多学科协作以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
一、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定义与本质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是一种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为特征的综合征,属于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范畴。其核心病理机制为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进而引发红细胞机械性破坏(溶血)及肾脏微血管灌注障碍。根据病因可分为典型HUS(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感染相关)和非典型HUS(遗传性或补体调节异常相关),后者约占病例的10%~15%。
二、发病机制与病因分类
1.典型HUS:90%由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感染引发,O157:H7血清型最为常见。毒素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损伤内皮细胞,激活补体旁路途径,导致血管内皮血栓形成。
2.非典型HUS:与补体调节蛋白(如CFH、CFI、CFHR等)基因突变相关,或因自身免疫抗体干扰补体调控功能。此类患者复发风险高,约50%在首次发病后5年内复发。
3.继发性因素:包括药物(如环孢素、他克莫司)、感染(肺炎链球菌)、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均可通过直接损伤内皮或激活补体途径诱发HUS。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核心三联征: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1%),血红蛋白下降,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通常>正常上限2倍)。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50×10?/L,且呈进行性下降趋势。
急性肾损伤:血肌酐快速升高(48小时内>基础值50%或>26.5μmol/L),伴少尿或无尿。
2.辅助诊断指标: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排除DIC。
补体检测:非典型HUS患者可出现C3降低,CFH、CFI抗体阳性。
基因检测:对疑似遗传性病例进行补体相关基因测序。
四、治疗策略与预后管理
1.支持治疗:
急性期需严格液体管理,避免容量过负荷加重肾脏损伤。
严重贫血(血红蛋白<70g/L)或症状性贫血时输注洗涤红细胞,避免加重溶血。
血小板计数<20×10?/L或伴活动性出血时输注血小板,但需权衡血栓形成风险。
2.特异性治疗:
典型HUS:以支持治疗为主,禁用抗生素(可能增加志贺毒素释放)。
非典型HUS:依库珠单抗(靶向补体C5)为一线治疗,可降低终末期肾病风险并改善生存率。血浆置换适用于补体基因突变阴性且抗体阳性的患者。
3.肾替代治疗:约50%患者需临时透析,10%~15%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需长期透析或肾移植。
五、特殊人群的关注要点
1.儿童:典型HUS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需警惕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感染(如食用未煮熟肉类、接触动物粪便)。非典型HUS儿童患者复发率高,基因检测对明确病因及指导生育咨询至关重要。
2.孕妇:HUS可导致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及胎儿死亡,需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鉴别。产后HUS风险增加,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及血小板计数。
3.老年人:继发性HUS(如药物相关)比例更高,需排查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基础疾病。治疗耐受性差,需谨慎选择肾替代治疗时机。
六、预防与长期随访
1.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未经消毒的奶制品,接触动物后彻底洗手。
2.基因咨询:对非典型HUS家系进行遗传筛查,明确突变类型及复发风险。
3.长期随访:所有患者需终身监测肾功能、血压及补体水平。肾移植后HUS复发率高达30%~50%,需依库珠单抗预防治疗。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一组病因复杂、治疗挑战性高的疾病。早期识别三联征、明确病因分型及个体化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测与多学科协作,以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