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脑积水是因脑脊液产生、循环或吸收异常致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的神经系统疾病,病因有循环通路梗阻(先天或后天)、吸收障碍(蛛网膜颗粒功能减退或脑膜炎后遗症)、产生过多(少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和脑室扩大相关(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尿失禁),诊断靠头颅CT、MRI,治疗有手术(脑室-腹腔分流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老年人需注意生活、病情监测及术后护理。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老年人脑积水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积聚过多,引起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是充满在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脑脊液的产生、循环或吸收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引发脑积水。
二、病因
1.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
先天性因素:虽然老年人先天性因素导致脑积水的情况相对较少,但部分老年人可能存在先天性的脑室系统发育异常,如中脑导水管狭窄等,这会阻碍脑脊液的正常流通,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逐渐出现脑积水相关表现。例如,中脑导水管狭窄会使脑脊液从第三脑室流向第四脑室的通路受阻,导致脑室系统内脑脊液积聚。
后天性因素:老年人常见的如颅内肿瘤,尤其是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及导水管附近的肿瘤,会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此外,颅内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炎症渗出物可能粘连阻塞脑脊液循环通道;颅脑外伤后,血块、瘢痕组织等也可能造成脑脊液循环梗阻。比如脑外伤后形成的蛛网膜下腔粘连,会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吸收。
2.脑脊液吸收障碍
蛛网膜颗粒吸收功能减退:老年人蛛网膜颗粒本身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功能退变,影响对脑脊液的吸收。蛛网膜颗粒是脑脊液回流入静脉系统的主要部位,其吸收功能下降会使脑脊液吸收减少,从而导致脑室系统内脑脊液积聚。
脑膜炎后遗症:既往有脑膜炎病史的老年人,炎症破坏蛛网膜颗粒,使其吸收脑脊液的能力降低。例如,细菌性脑膜炎后,蛛网膜颗粒被炎性物质阻塞或损伤,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吸收过程。
3.脑脊液产生过多:较为少见,如脉络丛乳头状瘤,可使脑脊液分泌过多,超出了正常的吸收和循环能力,进而引发脑积水。但在老年人中,这种情况相对罕见。
三、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表现
头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早晨或夜间较为明显,咳嗽、用力排便时头痛加重。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颅内疼痛敏感结构所致。
呕吐:常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延髓呕吐中枢受刺激导致。
视乳头水肿: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长期可导致视神经萎缩,影响视力。
2.脑室扩大相关表现
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可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下降等,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痴呆。这是因为扩大的脑室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尤其是与认知相关的脑区。
运动障碍:可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蹒跚,严重者甚至不能行走。这是由于脑积水影响了锥体外系等与运动调控相关的神经结构,导致运动协调性下降。
尿失禁:部分老年人会出现尿失禁,这与脑室扩大压迫周围控制排尿的神经结构有关。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脑室扩大的程度、脑实质的情况等。通过CT图像能直观看到脑室系统较正常明显扩大,脑沟变浅等表现。
头颅MRI:对脑积水的诊断更为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情况,有助于发现微小的梗阻部位等。例如,可以准确判断中脑导水管是否存在狭窄等细微结构异常。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临床上治疗脑积水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分流装置将脑室中的过多脑脊液引流到腹腔,被腹腔内的组织吸收,从而缓解脑室扩大和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该手术适用于大多数脑积水患者,但需要注意术后可能出现分流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适用于梗阻性脑积水且梗阻部位在第三脑室底附近的患者。通过在第三脑室底造瘘,使脑脊液直接流入基底池,绕过梗阻部位,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
六、特殊人群(老年人)的温馨提示
1.生活注意事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因颅内压波动过大导致病情加重。如行走时要缓慢,避免摔倒,因为摔倒可能加重颅脑损伤,影响脑积水病情。
2.病情监测:家属应密切观察老年人的意识状态、头痛、呕吐、视力等情况,若出现病情突然变化,如头痛剧烈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应及时就医。
3.术后护理(若已手术):对于接受分流术的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分流管周围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同时,定期复查头颅CT等检查,了解分流管的通畅情况等。
总之,老年人脑积水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神经系统疾病,明确病因、及时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