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颅脑损伤由特定原因引起,分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等类型,表现各异,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手术治疗,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病情稳定后需尽早康复治疗。
一、定义
闭合性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钝性物体或间接暴力作用后,头皮、颅骨(颅骨骨折可为线状、凹陷等,但颅骨完整未与外界相通)和脑膜仍保持完整,脑组织与外界无直接沟通的颅脑损伤。通常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打击等原因引起。
二、分类及表现
(一)脑震荡
表现: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30分钟,清醒后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伴有近事遗忘,神经系统检查多无阳性体征,头颅CT等检查无明显异常。
年龄因素:儿童与成人表现类似,但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受限,除意识障碍外,需观察其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婴幼儿脑震荡后可能出现嗜睡、烦躁不安等表现,需密切关注。
生活方式影响:对于从事高危职业(如建筑工人、驾驶员等)的人群,因受伤风险高,更易发生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的脑震荡。
病史影响:既往有颅脑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脑震荡后可能症状相对复杂,恢复过程可能受既往病史干扰。
(二)脑挫裂伤
表现:受伤后意识障碍时间较长,可超过30分钟,根据损伤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头颅CT可见脑实质内低密度水肿区内有散在高密度出血点。
年龄因素:儿童脑挫裂伤后恢复相对成人可能有差异,儿童脑组织可塑性强,但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严密监测。新生儿脑挫裂伤需特别关注其呼吸、肌张力等情况,因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闭合性颅脑损伤导致脑挫裂伤时,酒精可能加重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影响恢复。
病史影响: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脑挫裂伤后可能增加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病情更复杂。
(三)弥漫性轴索损伤
表现:伤后立即出现持续昏迷,昏迷程度较深且时间较长,可伴有去皮质强直等表现,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MRI检查可见脑内散在的轴索损伤病灶。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脑组织相对脆弱,弥漫性轴索损伤后预后可能受年龄影响较大,婴幼儿恢复能力相对弱,但个体差异也较大。
生活方式影响:经常进行高危运动(如极限运动等)的人群,发生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风险高,且损伤后恢复可能因生活方式中运动习惯等因素而不同。
病史影响:有脑白质病变病史的患者,发生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病情可能更严重,因为原有脑白质基础病变可能加重轴索损伤相关病理改变。
三、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受伤机制、受伤时间、伤后意识状态变化等情况。
(二)神经系统检查
包括意识、瞳孔、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等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可快速发现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情况。
头颅MRI:对于早期发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等病变较CT敏感,尤其是在受伤后数天内CT无明显异常但临床高度怀疑时。
四、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受伤后需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脑震荡、轻度脑挫裂伤患者,减少外界刺激,利于恢复。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神经系统体征。
(二)对症支持治疗
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保证能量供应,促进脑组织修复。
(三)手术治疗
对于颅内血肿量较大(如硬脑膜外血肿量超过30ml,硬脑膜下血肿量超过60ml等)、出现脑疝迹象等情况,需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等治疗。
五、预后情况
(一)影响预后的因素
损伤程度:脑震荡一般预后良好;轻度脑挫裂伤经过积极治疗多数可恢复较好,但重度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较差,可能遗留长期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瘫痪、认知障碍、智力减退等。
治疗时机:受伤后治疗越及时,预后相对越好。例如颅内血肿若能及时清除,可减少对脑组织的压迫,改善预后。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可能有更好的恢复潜力,但严重损伤时也可能遗留更严重的后遗症;老年人由于机体修复能力较弱,发生闭合性颅脑损伤后预后相对较差,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生活方式:受伤前身体状况良好、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恢复可能相对顺利;而受伤前有基础疾病、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等)的患者,预后可能受影响。
(二)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需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如肢体运动康复、语言康复等)、认知康复等,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儿童患者,康复治疗需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老年人康复治疗要注重安全性和耐受性,逐步进行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