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原位癌是宫颈癌癌前病变,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多数无症状,少数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分泌物增多等表现,通过宫颈细胞学、HPV检测、阴道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较好但需随访,可通过接种疫苗、定期筛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一、定义
宫颈原位癌是指病变细胞几乎或全部占据宫颈上皮全层,但癌细胞还没有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的一种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严重阶段,属于宫颈癌的癌前病变。从组织学角度来看,它具有癌细胞限于上皮层内,基底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特点。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女性发病风险有差异,一般在性活跃期女性中相对更易出现相关病变情况。年轻女性由于性生活开始较早等因素,感染相关病毒等风险相对较高,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到中老年,也不能忽视发病可能,只是发病机制与持续的病毒感染等长期因素累积有关。
性别方面:仅见于女性,是女性宫颈部位特有的病变情况。
生活方式方面:
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等会增加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风险,而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引发宫颈原位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有研究表明,性生活开始年龄小于16岁的女性,相比性生活开始年龄较大的女性,患宫颈病变包括原位癌的几率明显升高。
吸烟: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抵御HPV感染等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宫颈原位癌的发病风险。有研究发现,吸烟女性患宫颈原位癌的可能性比不吸烟女性要高一定比例。
病史方面:如果既往有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病史,且没有得到有效干预,就容易逐渐发展为宫颈上皮内瘤变,进而可能进展为宫颈原位癌。另外,有免疫功能低下病史,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女性,对HPV的清除能力减弱,也更容易出现宫颈原位癌等病变。
三、临床表现
多数无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早期没有特殊的自觉症状,往往是通过宫颈癌筛查才被发现。
少数可能出现的异常: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尤其是在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有少量阴道流血情况;也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能呈现白色或血性,质地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伴有腥臭味等。
四、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常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涂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若发现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等情况,提示可能有宫颈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
HPV检测: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因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原位癌的重要诱因,若高危型HPV阳性,需要结合宫颈细胞学检查等进一步评估。
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下观察宫颈上皮的病变情况,可发现可疑的病变部位,并在可疑部位进行活检,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宫颈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病理切片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明确是否存在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层内且基底膜完整的情况。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
宫颈锥切术: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等情况,可考虑行宫颈锥切术,包括冷刀锥切、激光锥切等方式,将病变的宫颈组织切除,然后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有无浸润等情况。如果锥切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有更严重的病变或切缘仍有癌细胞残留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
全子宫切除术: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病变范围较广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行全子宫切除术,将子宫全部切除,从而彻底去除病变组织。
六、预后及随访
预后:宫颈原位癌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预后通常较好,大部分患者经过合适的治疗后可以治愈,不影响生存寿命和生活质量。但如果延误治疗,病变可能进展为浸润癌,预后就会变差。
随访: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治疗后的前两年内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等,以监测有无复发等情况。两年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时间,但需要长期随访,了解宫颈及全身的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处理。
七、预防措施
接种HPV疫苗:目前有二价、四价、九价HPV疫苗,适龄女性可通过接种HPV疫苗来预防高危型HPV感染,从而降低宫颈原位癌及宫颈癌的发病风险。例如二价HPV疫苗主要针对HPV16和HPV18型,四价疫苗在二价基础上增加了HPV6和HPV11型(这两型主要与尖锐湿疣相关,但也有一定关联),九价疫苗覆盖的HPV型别更多。
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一般建议25-64岁的女性定期进行TCT联合HPV检测的宫颈癌筛查,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即使接种了HPV疫苗,也需要规范进行筛查。比如可以每3-5年进行一次TCT和HPV联合检测,若结果异常则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等检查。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过早性生活、减少性伴侣数量,戒烟等,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降低宫颈病变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