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震荡需从多方面入手,运动时做好防护、遵守规则及注意环境安全;日常生活中家居要防摔倒碰撞、楼梯有防护,交通出行要注意乘车及步行安全;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有特殊预防要点;还要避免饮酒过量,定期进行健康监测。
一、运动相关预防
1.参与运动时做好防护装备佩戴
对于不同运动项目:进行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较强运动时,要佩戴好头盔、护膝等防护装备。例如在足球运动中,头部是容易受伤的部位,合适的头盔能有效缓冲外力对头部的冲击;护膝则可以在运动者摔倒或进行激烈的膝关节屈伸动作时,减少对膝关节的损伤风险。对于骑自行车等运动,要佩戴符合安全标准的头盔,研究表明正确佩戴头盔可使脑震荡的受伤风险降低约50%-60%。
儿童青少年群体:由于儿童青少年骨骼、神经系统等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参与运动时更要严格佩戴防护装备。比如儿童在进行轮滑运动时,必须佩戴头盔,因为儿童的平衡能力相对较弱,摔倒时头部更容易受伤,合适的头盔能为儿童头部提供更好的保护。
2.遵循运动规则和注意运动环境安全
运动规则遵守:在各类竞技运动中,要严格遵守比赛规则,避免危险动作。以橄榄球运动为例,违规的冲撞动作很容易导致球员头部受到严重撞击引发脑震荡,所以运动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则进行比赛,减少不必要的身体接触风险。
运动环境考量:运动场地要保持安全,没有明显的障碍物。比如在进行户外跑步时,要选择平坦、没有尖锐物体和坑洼的道路;室内运动场地要确保地面有良好的缓冲性能,防止运动者因摔倒而头部着地受伤。对于老年人来说,在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时,也要选择安全的环境,避免在不平整的路面行走,防止因摔倒引发脑震荡。
二、日常生活中的预防
1.家居环境安全防护
防止摔倒碰撞:在家中要确保地面干燥,清理过道上的杂物,避免家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被绊倒。对于容易碰撞的家具边角,要使用防撞角进行包裹,减少头部碰撞受伤的可能。例如老年人在起身或行走时,由于平衡能力下降,很容易撞到家具边角,防撞角能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儿童在奔跑玩耍时也容易撞到家具,防撞角可以为儿童提供保护。
楼梯防护:楼梯要安装合适的扶手,楼梯台阶要有明显的标识,防止家人在上下楼梯时摔倒。对于有小孩的家庭,要安装楼梯护栏,防止儿童意外从楼梯上跌落导致头部受伤。
2.交通出行安全
乘坐交通工具:乘坐汽车时要系好安全带,无论是驾驶员还是乘客都要养成这个习惯。研究显示,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带能有效固定身体,减少头部因惯性造成的猛烈晃动,从而降低脑震荡的发生几率。对于儿童,要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儿童安全座椅,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选择合适的安全座椅型号,确保儿童在乘车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急刹车或碰撞时儿童头部受伤。
步行安全: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道,注意观察来往车辆。在过马路时要使用人行横道,并且要确认没有车辆驶来再通过。老年人在步行时要更加小心,尽量选择在光线良好的时间段出行,避免在交通繁忙或视线不佳的情况下行走,防止被车辆撞到或因摔倒受伤。
三、高危人群的特殊预防
1.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摔倒等情况。除了遵循上述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外,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影响平衡和运动能力的疾病并进行治疗。例如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骨骼强度下降,更容易骨折和摔倒,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补钙等措施来预防骨质疏松,降低摔倒风险。
老年人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如起床、转身等动作要缓慢,避免快速的体位变化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因失衡摔倒。家人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协助老年人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2.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参加体育活动时要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学校要定期检查体育设施的安全性,确保运动场地和器材符合安全标准。
家长要关注儿童青少年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安全,避免儿童青少年进行过于危险的游戏或活动。同时,要培养儿童青少年正确的运动姿势和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脑震荡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
四、其他方面预防
1.避免饮酒过量
酒精会影响人的平衡能力、判断力和反应速度。长期大量饮酒的人更容易发生摔倒、碰撞等意外情况,从而增加脑震荡的发生风险。对于成年人来说,要适量饮酒,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儿童青少年则绝对不能饮酒,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对酒精更加敏感,饮酒会严重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增加头部受伤的易感性。
2.定期进行健康监测
对于有头部受伤史或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定期进行神经系统的检查,如头颅CT、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有过脑震荡病史的患者,再次受伤时发生脑震荡的风险会增加,要更加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护,避免再次头部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