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是因脑脊液产生、循环或吸收障碍致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的神经外科疾病,分先天性与后天性、交通性与非交通性等类型,婴幼儿有头颅异常增大等表现,成人有颅内压增高等表现,靠影像等检查诊断,可非手术或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脑脊液的正常循环与功能
脑脊液是充满在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等作用。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腔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内,回流入血液中。
二、脑积水的分类及病因
按发病年龄分类
先天性脑积水:多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如中脑水管狭窄、第四脑室中孔或侧孔闭锁、室间孔闭锁等,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也可能与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导致脑脊液产生过多有关。
后天性脑积水: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炎症导致蛛网膜下腔粘连,阻碍脑脊液的正常吸收;颅内出血(如新生儿颅内出血、外伤性颅内出血等),血液吸收过程中可能引起蛛网膜下腔粘连;颅内肿瘤,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或压迫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等。
按病理分类
交通性脑积水:是指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在蛛网膜下腔,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如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功能障碍等,脑室系统与蛛网膜下腔之间仍可流通,脑室系统普遍扩大。
非交通性脑积水:又称梗阻性脑积水,是由于脑室系统内的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如中脑水管狭窄等,脑室系统的一侧或某一部分扩大。
三、脑积水的临床表现
婴幼儿脑积水:常见头颅进行性异常增大,与周身发育不成比例,前囟扩大、膨隆,张力增高,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扩张;患儿可有烦躁不安、嗜睡、进食差等表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落日征(双眼球下转,眼球下半部沉到下眼睑下方,露出上方巩膜),还可伴有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抽搐等。
成人脑积水: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还可出现步态不稳、尿失禁、认知障碍等,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四、脑积水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清晰显示脑室系统扩大的程度、脑实质情况等,是诊断脑积水的常用检查方法,能明确脑室扩大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脑室系统以外的病变。
头颅MRI:对脑积水的诊断价值更高,不仅能更清晰地显示脑室系统的形态和结构,还能发现一些细微的病变,如脑室周围的水肿等,同时对于判断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的部位有重要意义。
腰椎穿刺:可测定脑脊液压力,但对于脑积水患者,一般不轻易进行腰椎穿刺,以免诱发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需要鉴别诊断等时才考虑,且操作需谨慎。
五、脑积水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早期轻度脑积水,可试用药物减少脑脊液分泌或增加机体水分排出等,但药物治疗一般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积水问题。常用的药物有乙酰唑胺等,通过抑制脉络丛分泌脑脊液来减少脑脊液量,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电解质紊乱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颅内压增高症状的患者,可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以缓解头痛、呕吐等症状,但这只是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根治脑积水。
手术治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利用腹腔的腹膜来吸收脑脊液,从而缓解脑室扩大和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该手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脑积水,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分流管堵塞、感染、腹腔脏器粘连等。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适用于梗阻性脑积水,通过在第三脑室底制造一个瘘口,使脑脊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从而解除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阻。这种手术不需要放置分流管,减少了分流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手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适应证限制。
六、不同人群脑积水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脑积水时头颅扩大是其突出表现,在护理方面要注意避免头颅受到外伤等,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因为长期脑积水会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头颅大小、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成人:成人脑积水多需要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早手术。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颅内压突然增高的情况,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定期复查头颅CT或MRI等,以了解脑室恢复情况和分流管等情况。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病史的人群,要警惕脑积水的发生,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积水并及时治疗。如果有颅内肿瘤病史的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要考虑脑积水复发或肿瘤复发等可能,需进一步检查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