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是心脏跳动节律异常,包括窦性心律不齐、早搏、心房颤动等类型,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等引发原因,可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诊断,生理性心律不齐一般调整生活方式即可,病理性需针对基础疾病治疗,要通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管理基础疾病来预防。
一、心律不齐的定义
心律不齐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出现异常,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情况。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且协调的,由窦房结发起冲动来控制心跳节奏,而心律不齐时这种正常的节奏被打破。
二、常见类型及特点
窦性心律不齐
多见于青少年,通常与呼吸有关,吸气时心率稍快,呼气时稍慢,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从年龄角度看,青少年的呼吸变化更容易影响窦性心律,使其出现这种有呼吸相关性的不齐;从生活方式来说,正常的呼吸节奏变化是引发因素;对于没有基础病史的青少年,窦性心律不齐多为生理性,无需过度担忧。
早搏
分为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等。房性早搏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感觉心跳有“漏跳”感;室性早搏较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
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随着年龄增长,一些人可能因心脏结构或功能的轻微变化而出现早搏;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喝咖啡等可能诱发早搏;有基础病史的人,如患有冠心病等心脏疾病时,更容易出现早搏。
心房颤动
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患者会感到心悸、气短,严重时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增加stroke(中风)等并发症的风险。
年龄较大的人群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更容易出现心房颤动相关的病理改变;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史会损害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在生活方式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重基础疾病,进而诱发心房颤动。
三、引发原因
生理性因素
如剧烈运动后,身体需要更多氧气,心脏会加快跳动,但可能出现节奏上的轻微变化;情绪激动时,体内激素等变化会影响心脏的节律;睡眠不足也可能导致心律不齐,这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年轻人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引发,老年人睡眠质量下降也可能与之相关。
病理性因素
心脏本身的疾病,像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病变影响心脏正常血流和节律)等都会引发心律不齐;其他系统的疾病也可能波及心脏,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心脏的代谢和跳动频率,从而导致心律不齐,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心脏的神经和血管,增加心律不齐的发生风险,尤其是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更易受影响。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可以记录一段时间内心脏的电活动,能发现大多数心律不齐的情况,通过分析心电图上P波、QRS波等的形态、间距等判断心律不齐的类型,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做心电图时操作基本类似,但儿童在做心电图时可能需要更耐心的安抚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
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短暂心律不齐情况,对于怀疑有阵发性心律不齐的患者很有帮助,各个年龄段都可进行,儿童做Holter时需注意电极的固定等问题以保证记录的准确性。
心脏超声检查
能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心律不齐,如心脏瓣膜的形态、心室和心房的大小等,不同年龄的人群心脏超声检查的操作和注意事项基本相同,但儿童可能需要在安静状态下配合检查。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
对于生理性的心律不齐,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即可改善,如避免过度运动、保持稳定情绪、保证充足睡眠等。
对于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心律不齐,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的药物)、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要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可通过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等方式;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综合管理。
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根据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游泳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戒烟限酒,减少烟草和酒精对心脏的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中。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管理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冠心病患者要定期复查,坚持药物治疗,预防病情进展引发心律不齐等并发症。不同年龄的人群在预防时需根据自身特点调整,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