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是头部受外力致头皮、颅骨和脑损伤的常见危及生命创伤,常见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打击等,按时间分急性、亚急性、慢性,按部位分头皮、颅骨、脑损伤,有意识障碍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现场急救要保呼吸道通畅等,住院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手术治疗,预后与伤情和治疗有关,儿童病情变化快、治疗需特护,老年人恢复弱、需控基础病防并发症。
一、定义
颅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而引起的损伤,包括头皮、颅骨和脑的损伤,是一种常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
二、常见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车辆碰撞等导致头部受撞击,是成人颅脑外伤的常见原因之一。
高处坠落:从高处落下时头部着地,易引发颅脑外伤。
暴力打击:如被拳击、棍棒击打头部等。
三、分类
(一)按受伤时间分类
急性颅脑外伤:受伤后短期内(一般指24小时内)出现症状的颅脑损伤。
亚急性颅脑外伤:受伤后数天出现症状的情况。
慢性颅脑外伤:受伤后较长时间(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出现症状的颅脑损伤。
(二)按受伤部位分类
头皮损伤
头皮血肿:多因钝器伤所致,如头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等。头皮下血肿一般体积较小,周边隆起中央凹陷;帽状腱膜下血肿可蔓延至全头,波动感明显;骨膜下血肿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
头皮裂伤:由锐器或钝器致伤,伤口边缘整齐或不整齐,出血较多。
头皮撕脱伤:多因发辫受机械力牵扯,使大片头皮自帽状腱膜下层或连同颅骨骨膜被撕脱,出血量较大,易导致失血性休克。
颅骨损伤
颅骨骨折:包括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等。线性骨折可能无明显症状,凹陷性骨折若骨折片陷入颅腔,可能压迫脑组织。
脑损伤
脑震荡: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30分钟,同时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CT等检查无明显异常。
脑挫裂伤:受伤局部脑组织有出血、水肿、坏死等,患者可有持续较长时间的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明显,如偏瘫、失语等,头颅CT可见局部低密度区内有散在的高密度点片状出血灶。
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硬膜外血肿常因颞部颅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起,多有中间清醒期;硬膜下血肿可由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出血引起,意识障碍多进行性加重;脑内血肿多因脑挫裂伤导致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症状较重。
四、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根据脑损伤的程度不同,可表现为昏迷、嗜睡、意识模糊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头痛、呕吐:脑损伤后常见的症状,头痛程度可因损伤程度而异,呕吐多为喷射性。
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若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可能提示脑疝形成,是危急情况。
生命体征变化:严重颅脑外伤可导致生命体征不稳定,如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不规则等,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影响了生命中枢的功能。
五、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详细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肢体运动和感觉情况等。
(二)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颅脑外伤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头颅MRI:在某些情况下,如对脑干、颅后窝等部位的病变诊断可能比CT更敏感,但一般在急性期先以CT检查为主。
六、治疗原则
现场急救:首先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若有出血要进行止血,对于昏迷患者要避免误吸,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
住院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变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神经营养药物等。
手术治疗: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如颅内血肿较大有占位效应、凹陷性骨折凹陷深度较大压迫脑组织等情况,需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复位骨折等操作。
七、预后情况
预后与颅脑外伤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轻度颅脑外伤经过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智力障碍、肢体残疾、癫痫等,甚至危及生命。
八、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颅脑外伤后病情变化较快,因为儿童颅骨较薄、脑实质相对柔软,损伤后更容易出现颅内出血、脑水肿等情况。在急救时要更加轻柔,转运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头部稳定。诊断时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全面评估,影像学检查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辐射剂量。治疗上要更加注重营养支持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需谨慎,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二)老年人
老年人颅脑外伤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个体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可能对颅内压升高的耐受性降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