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眼睑下垂是上睑提肌和Müller肌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的眼部疾病,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多因动眼神经核或上睑提肌发育不良,后天性有神经源性、肌源性、机械性等病因,有外观及视力影响等临床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诊断,先天性多2-5岁手术,后天性针对病因治疗,儿童患者要关注视力发育及术后护理,成年患者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及避免诱发因素,需重视并依具体情况综合处理。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上眼睑下垂是指上睑提肌和Müller肌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的一种眼部疾病。正常情况下,上睑缘应遮盖角膜上缘约1-2mm,当发生上眼睑下垂时,上睑位置异常降低,会影响视力和外观。从解剖结构来看,上睑提肌由动眼神经支配,Müller肌受交感神经支配,任何影响这两种肌肉功能或神经传导的因素都可能导致上眼睑下垂。
二、病因分类
(一)先天性因素
多为动眼神经核发育不全或上睑提肌发育不良所致,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在新生儿中也较为常见。这种情况通常从出生时就存在,可能是单侧或双侧发病,会对婴幼儿的视觉发育产生影响,因为长期的上睑下垂可能导致弱视等问题。
(二)后天性因素
1.神经源性
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脑血管病变、颅内肿瘤等疾病,病变会影响动眼神经对其支配的上睑提肌的功能,导致上眼睑下垂。例如,脑梗死患者如果累及动眼神经相关区域,可能出现单侧上眼睑下垂。
交感神经病变:如颈交感神经损伤,可引起Müller肌功能障碍,导致Horner综合征,出现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等表现,常见于颈部外伤、手术损伤等情况。
2.肌源性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功能,导致肌肉无力。上睑提肌受累时会出现上眼睑下垂,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即早晨症状较轻,下午或傍晚症状加重。
进行性眼外肌麻痹:是一种肌肉本身的病变,会逐渐出现眼外肌和上睑提肌的无力,导致上眼睑下垂,病情会缓慢进展。
3.机械性
眼睑本身的病变,如眼睑肿瘤、严重的睑皮炎等,可导致上睑重量增加,引起上眼睑下垂。例如,眼睑部位的皮脂腺囊肿较大时,可能牵拉上睑导致下垂。
外伤:眼部或头部外伤可能损伤上睑提肌或相关神经,从而引起上眼睑下垂,如车祸导致的眼部外伤等。
三、临床表现
1.外观表现
单侧上眼睑下垂时,双侧眼睑不对称,下垂侧眼睑位置明显低于正常侧,可能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双侧上眼睑下垂时,双眼睑都低于正常位置,影响外观,患者可能会通过抬头仰视等方式来试图改善视力。
2.视力影响
轻度上眼睑下垂可能仅影响外观,对视力影响不大,但如果下垂明显,遮盖瞳孔,会影响视觉发育(尤其是儿童),导致视力下降,出现弱视等问题。成年人如果长期被下垂的上睑遮盖瞳孔,也可能出现视力减退。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检查上睑提肌的肌力,可通过让患者向上看、向下看等动作,评估上睑提肌的功能。还会检查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病变导致的上眼睑下垂。
(二)辅助检查
新斯的明试验:用于辅助诊断重症肌无力,通过注射新斯的明药物,观察上眼睑下垂症状是否改善来判断。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对于怀疑有颅内病变导致神经源性上眼睑下垂的患者,可帮助明确病因,如发现颅内肿瘤等病变。
五、治疗原则
(一)先天性上眼睑下垂
一般建议在患儿视觉发育受影响之前进行手术治疗,通常手术时机选择在2-5岁左右。手术方式主要是上睑提肌缩短术或额肌悬吊术等,通过手术改善上睑的位置,恢复外观和视力。
(二)后天性上眼睑下垂
神经源性: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需要治疗脑血管疾病;颈交感神经损伤引起的,需要处理颈部的原发病因。对于重症肌无力导致的上眼睑下垂,可使用溴吡斯的明等药物改善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要免疫抑制治疗等。
肌源性: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如上述,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
机械性:针对眼睑本身的病变,如肿瘤则需要手术切除肿瘤;睑皮炎等需要治疗炎症,去除病因后上眼睑下垂可能会改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先天性上眼睑下垂的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患儿的视力发育情况,及时进行手术干预,避免因上睑下垂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严重后果。同时,术后要注意眼部护理,避免感染,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
(二)成年患者
后天性上眼睑下垂的成年患者,如果是神经源性的,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成年患者,要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遵医嘱进行相关治疗。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要规律服药,避免劳累、感染等诱发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加重肌无力症状,导致上眼睑下垂加重。
上眼睑下垂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眼部疾病,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视力和外观非常重要。不同病因导致的上眼睑下垂在诊断和治疗上有所差异,在临床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