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能性脑垂体瘤是不具内分泌功能的垂体前叶细胞肿瘤,约占垂体瘤20%-25%,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有年龄、性别等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有肿瘤压迫症状及内分泌功能正常表现;诊断靠影像学(MRI、CT)和实验室激素水平检测;治疗有观察等待、手术(经鼻蝶窦切除术)、放疗;儿童、妊娠期、老年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垂体细胞自身的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垂体周围微环境的改变,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的异常,影响垂体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增殖等过程。从年龄因素来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30-60岁之间相对多见;性别方面,男女发病比例没有明显的绝对差异,但在某些特定亚型的垂体瘤中可能会有一定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的作息等可能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虽然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其直接导致无功能性脑垂体瘤的发生,但可能会通过影响机体的内分泌调节而间接起作用;有垂体瘤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可能会略有升高,因为遗传因素在垂体瘤的发生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临床表现
肿瘤压迫症状:肿瘤逐渐增大时,会压迫周围的组织结构,如压迫视神经交叉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常见的视野缺损类型有双颞侧偏盲等;压迫垂体周围的脑组织可引起头痛,头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可能为隐痛、胀痛等;如果肿瘤向鞍上发展,还可能影响下丘脑功能,导致尿崩症等表现,出现多饮、多尿等症状。
内分泌功能正常相关表现:由于肿瘤不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所以一般没有像功能性垂体瘤那样的内分泌紊乱症状,如不会出现肢端肥大、闭经泌乳、库欣综合征等相关表现。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垂体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无功能性脑垂体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通过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垂体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一般表现为垂体窝内的异常占位性病变,肿瘤边界可清晰或不清晰,信号强度可因肿瘤的成分不同而有所差异。
垂体CT检查:也可用于垂体瘤的辅助诊断,但相对MRI来说,其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不如MRI,对于微小垂体瘤的检出率相对较低。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检测垂体相关激素水平,由于是无功能性垂体瘤,垂体分泌的促激素一般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异常,但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激素水平变化。例如检测甲状腺功能相关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相关激素、性腺功能相关激素等,以排除是其他内分泌疾病导致的类似表现。
治疗方式
观察等待:对于肿瘤较小、没有明显压迫症状且激素水平正常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需要定期进行垂体MRI检查,监测肿瘤的大小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压迫症状等。一般建议每隔6-12个月进行一次垂体MRI复查,如果在观察过程中肿瘤明显增大、出现压迫症状或激素水平出现异常改变,则需要考虑进一步的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是无功能性脑垂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是通过鼻腔进入蝶窦,到达垂体窝,将肿瘤切除。手术可以有效解除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如缓解视力下降、头痛等症状。对于手术能够完整切除肿瘤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完全切除可能会有一定困难。
放射治疗:对于手术切除不完全的无功能性脑垂体瘤,或者是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控制肿瘤的进展。常用的放射治疗方法有普通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如伽马刀、射波刀等)。放射治疗可能会在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垂体功能减退等,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激素水平和相关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无功能性脑垂体瘤相对较少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对垂体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术后需要密切监测垂体激素水平,及时发现是否出现垂体功能减退等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激素替代治疗。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干预。
妊娠期女性患者:妊娠期发现无功能性脑垂体瘤需要特别谨慎。如果肿瘤较小且没有明显压迫症状,在妊娠期可以密切观察,定期进行垂体MRI检查,监测肿瘤变化。如果肿瘤在妊娠期明显增大,出现压迫症状,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权衡手术对妊娠的影响以及肿瘤压迫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术后需要密切监测垂体功能,因为妊娠相关的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垂体瘤的病情和治疗后垂体功能的恢复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于手术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全身状况。如果采取观察等待策略,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肿瘤变化和患者的症状,因为老年患者肿瘤进展相对缓慢,但一旦出现压迫症状可能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放射治疗对于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可能相对更需要关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放射治疗的方案和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