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肾发育不全(胚胎发育异常致出生后肾体积小,婴幼儿期可发现,一般不进展但影响肾功能发育)、肾动脉狭窄(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致肾灌注不足,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好发中青年女性,多发性大动脉炎各年龄段可发,与高脂血症等生活方式有关)、慢性肾小球肾炎(免疫介导炎症致肾组织纤维化硬化,中青年多见,男性稍多,长期感染劳累等可诱发加重)、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反复感染致肾间质纤维化等,女性因生理特点更易患,儿童未控可致,不注意卫生等不良习惯易诱发)、高血压性肾损害(长期高血压致肾小球等病变,各年龄段可发,高盐等生活方式加重)、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致肾结构破坏,糖尿病病程长患者易患,血糖控制不佳加速进展)
一、肾萎缩的常见原因
(一)先天性肾发育不全
1.发生机制: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肾脏体积较正常明显减小,从出生后就存在肾脏体积小于正常的情况,这与遗传等胚胎发育相关因素有关,在胎儿时期肾脏的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出现偏差,使得最终形成的肾脏结构和体积异常。
2.年龄因素:多见于从新生儿到儿童期发现肾萎缩的情况,由于在胚胎发育阶段就已决定,所以在婴幼儿时期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肾脏体积小于正常范围,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肾萎缩的状态一般不会有明显进展,但可能影响肾功能的正常发育。
(二)肾动脉狭窄
1.发生机制:各种原因导致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使得肾脏血液灌注不足,长期缺血会引起肾脏实质萎缩。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动脉壁出现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主要是肾动脉壁的中层出现病变,引起血管狭窄;还有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肾动脉等情况。
2.年龄性别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相对多见;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好发于15-50岁女性;多发性大动脉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年女性多见。生活方式方面,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肾动脉狭窄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生活方式因素在中老年人中更易出现,从而增加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萎缩的风险。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1.发生机制: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长期的炎症反应会不断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等肾组织,导致肾组织逐渐纤维化、硬化,肾脏体积逐渐缩小。疾病呈慢性进展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肾小管功能也受到影响,最终引起肾萎缩。
2.年龄性别因素: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不同年龄阶段,但以中青年多见,男性相对多见一些。患者的生活方式中,长期的感染、劳累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比如经常熬夜、过度劳累等生活不规律的情况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力,促使慢性肾小球肾炎进展,增加肾萎缩的发生风险。
(四)肾盂肾炎
1.发生机制:肾盂肾炎是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肾盂和肾实质的炎症,如果是慢性肾盂肾炎,反复的感染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肾盂肾盏变形,肾脏体积逐渐缩小。病原体持续感染肾脏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炎症刺激破坏肾组织正常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肾萎缩。
2.年龄性别因素: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各年龄阶段女性都可能患病,儿童时期如果发生肾盂肾炎且未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进而引起肾萎缩;男性也可发生肾盂肾炎,但相对女性较少。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憋尿等不良习惯容易诱发肾盂肾炎,比如女性经期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期憋尿等情况会增加肾盂肾炎的发病风险,进而可能导致肾萎缩。
(五)高血压性肾损害
1.发生机制: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同时肾动脉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实质逐渐萎缩。高血压导致肾脏血管发生病变,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正常结构与功能,随着血压长期控制不佳,肾萎缩逐渐明显。
2.年龄性别因素:高血压性肾损害多见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年龄较大的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随着高血压患病人群的增多,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生活方式中,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会加重高血压病情,从而增加高血压性肾损害导致肾萎缩的风险,比如长期摄入高盐食物会使血压难以控制,促进肾损害进展。
(六)糖尿病肾病
1.发生机制: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等病变,进而导致肾脏结构破坏,肾脏体积缩小。高血糖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影响肾脏的微循环和细胞外基质代谢,使得肾组织逐渐发生萎缩性改变。
2.年龄性别因素: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发生,但随着糖尿病患病时间的延长,发病风险增加。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均可并发糖尿病肾病,生活方式中,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比如饮食不规律、未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等,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增加肾萎缩的发生几率,例如随意进食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糖波动大,不利于肾脏病变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