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手术前需进行一般检查和患儿准备,手术方式有传统开胸的体外循环下修补术和微创手术的胸腔镜辅助修补术,术后要进行一般、呼吸道、循环系统护理,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术后需定期复查,注意观察一般情况、合理喂养、逐渐增加活动量等。
一、手术前准备
1.一般检查
详细的体格检查,了解患儿的一般状况,包括生长发育、心肺体征等。例如观察患儿有无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等表现,通过听诊判断心脏杂音的特点等。
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可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有无心律失常等;胸部X线检查,能观察心脏的大小、形态以及肺部血管的情况;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明确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数目等,这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操作和观察重点略有不同,婴幼儿由于胸廓较薄,图像相对容易获取,但需要患儿配合;年长儿则需更仔细评估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2.患儿准备
术前需纠正患儿的一般状况,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儿,要加强营养支持,以提高患儿对手术的耐受性。如果患儿有呼吸道感染等情况,需要积极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考虑手术,因为呼吸道感染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如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等。不同年龄患儿的营养需求不同,新生儿和小婴儿需要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以维持生长和手术耐受;年长儿则要注意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
二、手术方式
1.传统开胸手术
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麻醉后,在患儿胸部做一个适当长度的切口,通常选择胸骨正中切口,这种切口能充分暴露心脏。然后建立体外循环,将患儿的血液引出,通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和循环,暂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接着暴露心脏,找到室间隔缺损的部位。根据室间隔缺损的大小、位置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补片材料(如涤纶补片等)进行修补。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补片的选择和修补操作的精细程度有所不同,婴幼儿心脏较小,操作需要更加精细,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年长儿心脏相对较大,但也要注意避免对心脏传导系统等的损伤。
2.微创手术
胸腔镜辅助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采用胸腔镜技术,在胸部做几个小切口,通过胸腔镜观察心脏情况并进行室间隔缺损的修补。这种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熟练掌握胸腔镜操作和心脏修补技术。对于合适的患儿,尤其是身体条件较好、室间隔缺损适合胸腔镜手术的患儿,可以考虑这种微创手术方式。不过,并非所有室间隔缺损患儿都适合胸腔镜手术,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如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以及心脏整体情况等综合评估。
三、手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因为心脏手术对患儿的循环和呼吸功能有一定影响,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并处理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患儿的生命体征正常范围有所不同,新生儿和小婴儿的心率、呼吸相对较快,需要更加密切观察;年长儿的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也不能放松监测。
切口护理:保持胸部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护理,防止切口感染。对于婴幼儿,由于其皮肤娇嫩,要特别注意保护切口周围皮肤,避免尿液、汗液等污染切口。
2.呼吸道护理
鼓励患儿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以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对于年幼不能自主咳痰的患儿,可定期翻身、拍背,协助排痰。不同年龄患儿的呼吸道管理方法有所差异,新生儿和小婴儿呼吸道较窄,拍背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年长儿可以指导其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
3.循环系统护理
注意维持患儿的循环稳定,根据病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密切观察患儿的末梢循环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等。对于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儿,要严格控制液体入量,遵循量出为入的原则。不同年龄患儿对循环不稳定的耐受程度不同,新生儿和小婴儿心功能储备较差,需要更加精细地管理液体和药物治疗。
四、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
室间隔缺损手术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室间隔缺损的大小、手术时机、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以及术后护理等。一般来说,手术成功的患儿,心脏功能可逐渐恢复,生长发育也能逐渐赶上正常儿童。但如果室间隔缺损较大、手术较晚或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畸形,预后可能相对较差,可能会遗留一些心脏功能问题等。不同年龄的患儿预后也有差异,年龄较小、手术较早的患儿往往预后相对较好。
2.注意事项
术后患儿需要定期复查,包括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了解心脏恢复情况,如室间隔缺损修补处是否有残余漏等。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有无呼吸困难、生长发育落后等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患儿营养供应,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和小婴儿,家长要更加精心护理,注意保暖,避免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年长儿则要注意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正常融入生活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