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分为组织学分类和生物学行为分类。组织学分类包括上皮性肿瘤(如浆液性、黏液性、子宫内膜样肿瘤)、生殖细胞肿瘤(如畸胎瘤、无性细胞瘤、内胚窦瘤)、性索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生物学行为分类包括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多单侧、预后好)、交界性肿瘤(介于良恶性之间、需密切随访)、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易转移、需综合治疗)。
一、卵巢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1.上皮性肿瘤:
浆液性肿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癌等。浆液性囊腺瘤多为单侧,球形,大小不等,表面光滑,囊内充满淡黄色清亮液体;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上皮细胞层次增加,有中度核异型和核分裂象,但无间质浸润;浆液性囊腺癌是最常见的卵巢恶性肿瘤,多为双侧,囊实性,结节状或分叶状,表面光滑或有乳头生长,切面为多房,腔内充满乳头,质脆,出血、坏死。其发生与持续的卵巢上皮损伤、炎症刺激等有关,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在中老年女性中相对多见,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妇科疾病病史者需密切监测。
黏液性肿瘤:黏液性囊腺瘤多为单侧,体积较大或巨大,表面光滑,切面常为多房,囊内充满胶冻样黏液;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乳头,无间质浸润;黏液性囊腺癌则为单侧,瘤体较大,囊壁可见乳头或实质区,囊液混浊或血性。黏液性肿瘤的发生与卵巢表面上皮-间质转化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因素对其影响相对不突出,但有相关妇科病史者需重视。
子宫内膜样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瘤及腺癌等,其组织学特征与子宫内膜癌相似,单侧多见,囊实性,囊内壁可见乳头状生长,实性区常见出血、坏死。该类肿瘤的发生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相关,各年龄均可发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需关注卵巢情况。
2.生殖细胞肿瘤:
畸胎瘤:成熟畸胎瘤多为单侧,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壁薄质韧,切面多为单房,腔内充满油脂和毛发,有时可见牙齿或骨质;未成熟畸胎瘤多为单侧实性肿瘤,切面实体区域和囊性区域并存,实性区域质脆,出血、坏死常见。成熟畸胎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居多,未成熟畸胎瘤多见于年轻患者。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与生殖细胞的异常分化等有关,不同年龄的人群发病特点不同,年轻女性需注意自身生殖系统健康状况。
无性细胞瘤:多为单侧,圆形或椭圆形,中等大小,表面光滑,切面实性,质嫩,色灰红。好发于青春期及生育期女性,儿童和老年女性相对少见,其发生与生殖细胞的分化异常有关,青春期女性需关注卵巢功能及肿瘤情况。
内胚窦瘤:较罕见,多为单侧,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切面部分囊性,组织质脆,有出血坏死区。多见于儿童及年轻妇女,该肿瘤恶性程度高,儿童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需特殊关注,因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性索间质肿瘤:
颗粒细胞瘤:分为成人型和幼年型。成人型颗粒细胞瘤多为单侧,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切面实性或部分囊性,组织呈黄色或实体状伴出血坏死;幼年型颗粒细胞瘤罕见,多为单侧,实性,质脆。成人型颗粒细胞瘤多见于45-55岁妇女,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多见于幼女及年轻妇女。性索间质肿瘤的发生与性索间质的异常分化有关,不同年龄的女性发病表现不同,中老年女性和幼女的诊断及处理需区别对待,中老年女性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幼女则需关注生长发育及肿瘤对内分泌的影响。
卵泡膜细胞瘤:多为单侧,圆形或卵圆形,表面被覆有光泽的纤维包膜,切面实性,灰白色。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少数发生于育龄期,其发生与卵巢间质细胞的异常增生有关,绝经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该肿瘤的发生发展,需关注激素水平变化情况。
纤维瘤:多为单侧,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硬,切面灰白色,呈编织状。多见于中年妇女,单侧居多,该肿瘤可伴有腹水或胸水,称为梅格斯综合征,老年女性患纤维瘤时需警惕腹水、胸水等并发症的发生,关注身体一般状况。
二、卵巢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分类
1.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多为单侧,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切面多为单房,囊壁薄,内容物清亮、光滑。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多无明显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是占位效应,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较好,不同年龄的良性肿瘤患者手术方式及术后恢复略有差异,年轻患者需考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
2.交界性肿瘤: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及核异型,有丝分裂象增加,但无间质浸润。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生长较缓慢,多为单侧,部分患者可有盆腔疼痛等表现,治疗多以手术为主,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辅助治疗,其复发及恶变风险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各年龄患者均需密切随访,监测肿瘤复发情况。
3.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易扩散转移,多为双侧,表面不光滑,常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面多为囊实性或实性,组织质脆,出血、坏死常见。患者可有腹胀、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表现,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治疗需综合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手段,不同年龄的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差异较大,年轻患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生育功能的保留及长期生存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