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是甲癣,由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引起,表现为指甲变色、增厚等,多无明显疼痛,因真菌感染、甲防御屏障破坏等致病因发病;甲沟炎是甲周组织炎症,由细菌感染致局部红、肿、热、痛,外伤等为诱因。灰指甲靠观察及真菌镜检、培养诊断,用抗真菌治疗;甲沟炎据表现诊断,初期热敷等,脓肿需引流,慢性要除诱因、用抗生素等,特殊人群有相应处理。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癣,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累及指(趾)甲,可单个或多个指(趾)甲受累。
甲沟炎:是甲周组织的炎症,常发生在手指或脚趾的周围皮肤,多因局部微小创伤,如撕倒刺、咬甲、修剪指甲过深等引起,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灰指甲
指甲外观改变较为多样,初期可能表现为指甲表面出现小白点,逐渐扩大使指甲变色、增厚,质地变脆易碎,指甲的颜色可呈灰白色、黄色、褐色等,且可能出现指甲与甲床分离的情况,一般起病较隐匿,多从一个指(趾)甲开始发病,然后逐渐累及其他指(趾)甲。不同类型的甲癣临床表现有差异,如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癣,常从甲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蔓延;白色浅表型甲癣主要表现为指甲表面有白色斑块等。
一般情况下,灰指甲患者自身通常没有明显的疼痛等不适感觉,除非病情严重导致指甲结构严重破坏,引起周围组织反应时可能会有轻微不适,但相对甲沟炎来说疼痛等症状不是其主要突出表现。
甲沟炎
局部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如果是急性甲沟炎,起病较快,受伤或感染部位迅速出现红肿热痛,严重时可形成脓肿,脓肿处有波动感;慢性甲沟炎则表现为甲周皮肤慢性潮红、肿胀,伴有少量渗出,病程较长,时轻时重,且在某些诱因下容易复发,比如长期接触水、反复受到微小刺激等情况。
甲沟炎患者局部疼痛较为明显,尤其是在按压或活动相关指(趾)时,疼痛会加剧,对日常生活中的指(趾)活动影响较大,比如手指甲沟炎会影响手指的抓握等动作,脚趾甲沟炎会影响行走等。
三、病因方面的区别
灰指甲
主要病因是真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酵母菌(如白念珠菌等)及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等。这些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当指(趾)甲的防御屏障受到破坏时,比如指(趾)甲受到外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经常浸水工作等)、患有糖尿病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更容易感染真菌引发灰指甲。
年龄方面,成年人相对更易患灰指甲,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指(趾)甲的生理功能可能会有一定变化,而且接触各种可能导致真菌感染环境的机会相对较多;性别差异上没有明显特异性倾向;生活方式上,经常穿不透气鞋子、喜欢美甲等人群由于局部环境利于真菌滋生,患灰指甲风险较高;有手足癣等真菌感染性疾病病史的人,自身携带真菌,更容易自身传播引发灰指甲。
甲沟炎
主要病因是局部皮肤破损后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入侵。外伤是常见诱因,比如手指被木刺、针刺伤,脚趾被踢伤、被重物砸伤等;不良的修剪指甲习惯,如修剪指甲过短、过深,容易损伤甲周皮肤;长期接触刺激性物质,如经常接触洗涤剂、化学品等,会破坏甲周皮肤的屏障功能;一些疾病也可能诱发甲沟炎,如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甲沟炎且病情可能更难控制。
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儿童如果有咬甲、撕倒刺等不良习惯也容易患甲沟炎;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从事需要频繁接触水或受伤风险高工作的人群,如厨师、渔民等,甲沟炎发病率相对较高;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甲周组织容易受到感染且恢复较慢。
四、诊断方法区别
灰指甲
医生一般会先观察指甲的外观表现,然后进行真菌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真菌镜检,取病甲碎屑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可以进一步明确致病真菌的种类,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有时还会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甲沟炎
主要通过临床表现来诊断,医生查看甲周皮肤的红肿热痛等表现,结合有无外伤史、不良修剪指甲史等情况基本可以初步诊断,一般不需要复杂的实验室检查来明确病因,但如果要排除特殊病原菌感染等情况,可能会进行细菌培养等检查。
五、治疗原则区别
灰指甲
治疗主要是抗真菌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如外用抗真菌药物适用于病情较轻、单个指甲受累的情况,常用的有阿莫罗芬搽剂等;口服抗真菌药物适用于多个指甲受累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情况,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口服药物需要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所以在使用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甲沟炎
急性甲沟炎初期可以通过局部热敷、理疗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同时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如果形成脓肿则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液;慢性甲沟炎需要去除诱因,如避免长期接触水等,同时局部使用抗生素药膏,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切除部分增生的肉芽组织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促进恢复。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合并甲沟炎,需要更加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感染的控制,要加强局部护理和抗感染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