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腺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的良性颅内肿瘤,病因不明,分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类,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通过临床表现、内分泌学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药物等方式,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多数经治疗可控制,部分有并发症需长期随访。
一、病因
目前脑垂体腺瘤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部分垂体腺瘤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增加垂体腺瘤的发病风险,如有家族性多发内分泌瘤病1型(MEN1)的患者,容易并发垂体腺瘤等多种内分泌腺瘤。
内分泌因素:垂体自身的内分泌紊乱可能参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例如,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的发生可能与泌乳素的异常分泌调节有关,长期的高泌乳素水平刺激可能促使垂体细胞增生形成腺瘤。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环境因素可能对垂体细胞的基因造成损伤,增加垂体腺瘤的发病几率,但这方面的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二、分类
1.功能性垂体腺瘤
泌乳素腺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主要分泌过量的泌乳素,女性患者常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溢乳等症状,男性患者可出现性功能减退、阳痿、毛发稀疏等表现。
生长激素腺瘤:分泌过量的生长激素,在儿童期发病可导致巨人症,表现为身体过度生长、身高明显高于同龄人;在成人期发病则引起肢端肥大症,出现手足增大、面部容貌改变(额头隆起、下颌突出、颧骨增高)、手脚增厚增粗等表现,还可能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分泌过量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皮质醇,引起库欣综合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面部、腹部肥胖明显,而四肢相对较瘦)、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高血压、血糖升高等。
促甲状腺激素腺瘤:较少见,主要分泌过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出现甲状腺肿大、心悸、多汗、手抖、消瘦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
2.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不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激素,但肿瘤增大可压迫垂体组织及周围脑组织,引起垂体功能减退及视神经受压等症状。患者可出现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如双颞侧偏盲)等表现,还可能因垂体激素分泌不足出现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等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症状,如乏力、怕冷、月经不调或阳痿等。
三、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出现的与垂体激素异常分泌相关的症状以及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例如,出现月经紊乱、溢乳等考虑泌乳素腺瘤可能;有肢端肥大表现考虑生长激素腺瘤可能等。
2.内分泌学检查:检测血液中各种垂体激素及其靶腺激素的水平。如泌乳素腺瘤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常显著升高,可大于200μg/L;生长激素腺瘤患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且葡萄糖抑制试验阳性(口服葡萄糖后生长激素水平不被抑制至正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醇水平升高,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异常等。
3.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垂体腺瘤的重要影像学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垂体腺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垂体腺瘤在MRI上多表现为垂体窝内的异常占位病变,T1加权像可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可呈等信号或高信号。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也可用于垂体腺瘤的辅助诊断,能发现较大的垂体腺瘤,但对于微小腺瘤的显示不如MRI敏感。
四、治疗
1.手术治疗:是垂体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经蝶窦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适用于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对于肿瘤较大、向鞍上或鞍旁侵犯明显的垂体腺瘤,可能需要开颅手术切除。
2.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用于术后肿瘤有残留、复发的垂体腺瘤患者,以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通过放射线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从而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但放射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垂体功能减退、视力下降等,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
3.药物治疗:对于某些功能性垂体腺瘤,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例如,泌乳素腺瘤首选多巴胺激动剂(如溴隐亭、卡麦角林等)进行治疗,通过药物抑制泌乳素的分泌,使肿瘤缩小,改善症状;生长激素腺瘤可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进行治疗,控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五、预后
垂体腺瘤的预后与肿瘤的类型、大小、手术切除程度、是否有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大多数垂体腺瘤通过手术、放疗或药物治疗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症状明显改善,肿瘤复发率相对较低。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垂体功能减退等并发症,需要长期随访和激素替代治疗。对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如果肿瘤较大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严重影响视力、垂体功能等,预后相对较差。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儿童患者如果是生长激素腺瘤导致的巨人症,经治疗后身高增长可得到一定控制,但可能会有长期的内分泌代谢问题;成年患者根据具体病情及治疗情况,预后差异较大。女性患者在月经紊乱、溢乳等泌乳素腺瘤相关症状经治疗改善后,生殖功能可能逐渐恢复,但需要密切监测;男性患者性功能等方面也可能随着治疗有所改善。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在治疗后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健康维持。有相关病史的患者要定期进行复查,监测垂体功能、肿瘤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