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的症状表现分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分离症状包括情感爆发(精神受刺激后尽情发泄等)、意识障碍(朦胧状态、昏睡状态等)、身份识别障碍(双重或多重人格等)、遗忘(阶段性遗忘与精神创伤有关);转换症状包括运动障碍(痉挛发作、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感觉障碍(感觉缺失、感觉过敏等),且各症状有不同表现及与心理等因素的关联。
一、分离症状
1.情感爆发
在精神受刺激后突然发作,表现为尽情发泄,哭啼、叫喊,在地上打滚,捶胸顿足,撕衣毁物,扯头发或以头撞墙等,发作时间长短可受周围人的劝慰影响。例如,某成年女性因家庭纠纷受刺激后,突然出现情感爆发,持续数小时,周围人劝说难以使其立即平静下来。这种症状的发生可能与个体的心理应激状态及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关,不同个体因性格、既往心理经历等不同,发作的表现形式和持续时间可能有所差异。对于儿童患者,情感爆发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满地打滚等相对简单直接的形式,且可能受周围环境中成人反应的影响,若家长过度关注可能使发作时间延长。
2.意识障碍
朦胧状态:患者的意识范围缩小,精神活动局限于与发病有关的不愉快体验,可出现定向力障碍,周围事物感知不清晰,对环境反应迟钝。例如,患者可能只关注与刺激源相关的场景,对其他周围人的呼喊等刺激无明显反应。这种意识障碍的程度和表现与患者的心理创伤程度及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相关。在儿童癔症患者中,意识障碍可能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短暂性漠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情绪体验上,且其意识范围缩小的程度可能受儿童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相对成人可能更易受简单环境因素干扰而出现意识范围的改变。
昏睡状态:患者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呼唤其姓名可有反应,但较迟钝,对外界其他刺激反应减弱。其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器质性病变基础,这种昏睡状态的出现是患者心理上对现实困境的一种逃避反应,与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密切相关。对于有基础心理疾病或心理脆弱的人群,更易出现这种因心理应激导致的昏睡状态。儿童癔症患者出现昏睡状态时,需要特别关注其睡眠环境的舒适性以及心理上的安抚,因为儿童的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外界的积极引导来缓解心理应激。
3.身份识别障碍
双重或多重人格:患者表现为突然转变身份,以另一种身份进行日常活动,两种或多种身份交替出现。例如,患者可能在不同时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这种症状的产生与患者内在复杂的心理冲突有关,是个体为了应对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而分裂出不同人格来应对不同情境。在青少年癔症患者中,由于其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面临学业、社交等多方面压力时,更易出现身份识别障碍相关的表现,需要家长和学校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发现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4.遗忘
阶段性遗忘:患者对某段时间内的经历或事件完全遗忘,遗忘的内容往往与精神创伤有关。比如,患者可能忘记自己在受刺激前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重要事情。这种遗忘是患者心理上对痛苦经历的一种保护性遗忘机制,是大脑在心理应激下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对于老年癔症患者,由于其记忆力本身可能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阶段性遗忘可能更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也与心理应激因素密切相关,需要综合考虑其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应激情况来判断。
二、转换症状
1.运动障碍
痉挛发作:患者突然出现类似癫痫大发作的表现,如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但一般无咬破舌头、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发作时间较长,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其发作形式与癫痫发作有明显区别,脑电图等检查无癫痫样放电等器质性病变证据。这种运动障碍是患者将心理冲突转化为躯体症状的表现,与患者的心理暗示及社会文化因素等有关。儿童癔症患者的痉挛发作可能相对较温和,表现形式可能不太典型,需要与真正的癫痫发作严格区分,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来鉴别。
肢体瘫痪:可表现为单瘫、截瘫或偏瘫等。患者可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的体征,如肌肉张力正常或减弱,但肌电图等检查可发现肌肉电活动异常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例如,患者突然出现一侧肢体不能活动,但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有定位意义的阳性体征。对于瘫痪的儿童患者,需要注意排除真正的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可能因学习压力、家庭关系等心理因素导致肢体瘫痪的转换症状,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康复评估。
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时步态不稳,如醉酒样,不能完成精细动作等,但神经系统检查无小脑等部位的器质性病变证据。这种共济失调是患者心理冲突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的形式,与患者的平衡感等心理感知有关。在青少年癔症患者中,若存在学习压力大等心理因素,可能更容易出现共济失调的转换症状,需要综合评估其心理和身体状况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2.感觉障碍
感觉缺失:可表现为躯体某一部位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如失明、失聪等。例如,患者自称眼睛看不见东西,但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这种感觉缺失是患者将心理问题转化为感觉方面的躯体症状,与患者的心理暗示及对自身感觉的心理调节有关。对于儿童癔症患者出现的感觉缺失,如失聪,需要考虑其是否在心理上对某些声音刺激存在逃避反应,要结合其生活环境中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避免过度医疗检查,以心理干预为主导。
感觉过敏:对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皮肤轻微触摸就感到疼痛难忍。这种感觉过敏是患者躯体对心理应激的一种过度反应,与患者的神经敏感性及心理状态有关。在女性癔症患者中,可能因情感细腻等特点,更容易出现感觉过敏的症状,需要关注其心理情绪状态,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