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典型症状包括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意识障碍症状,症状随时间动态演变,特殊人群症状有差异,需与脑梗死等疾病鉴别,症状出现后应紧急处理并尽快转运。具体而言,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视乳头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因出血部位不同而异,基底节区出血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等,脑叶出血表现为失用症、精神症状等,脑干出血表现为“去大脑强直”等;意识障碍症状表现为嗜睡、昏睡直至昏迷。症状随时间呈现阶段性变化,超急性期症状进展最快,急性期症状可能因脑水肿加重而恶化,亚急性期症状趋于稳定,慢性期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进入恢复期。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孕妇症状可能被妊娠相关不适掩盖,儿童症状可能以癫痫发作起病。脑溢血需与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肿瘤等疾病鉴别。症状出现后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并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神经外科条件的医院。
一、得脑溢血(脑出血)的典型症状
脑溢血是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脑实质的急性疾病,其症状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患者基础健康状况而异,核心症状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1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
当出血量较大或累及脑室系统时,颅内压会急剧升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多呈爆炸样或搏动性疼痛,常因体位改变(如坐起、弯腰)加重;喷射状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与进食无关;视乳头水肿,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界模糊,提示颅内压持续升高。研究显示,颅内压超过20mmHg时,头痛发生率达92%,呕吐发生率为76%。
1.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出血部位不同会导致特定神经功能受损:
1.2.1基底节区出血(最常见,占脑出血的60%~70%):对侧肢体偏瘫,上肢肌力下降更明显,可出现“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典型姿势;对侧面部感觉减退,如触觉、痛觉阈值升高;同向性偏盲,即双眼视野同侧半区缺失,患者常描述“看不见左边/右边的物体”。
1.2.2脑叶出血(占10%~20%):顶叶出血可导致失用症,患者无法完成有目的的动作(如用筷子夹菜);颞叶出血可能引发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枕叶出血会导致皮质盲,患者自称“看不见”,但瞳孔对光反射正常。
1.2.3脑干出血(病情最危重):中脑出血可出现“去大脑强直”,即四肢伸直、角弓反张;脑桥出血常导致针尖样瞳孔(直径<1mm)、眼球固定、呼吸节律不规则;延髓出血会引发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心跳骤停。
1.3意识障碍症状
出血量较大或累及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时,患者会出现意识水平下降:从最初的嗜睡(呼之能醒,但很快入睡)逐渐发展为昏睡(强刺激可唤醒,但反应迟钝)直至昏迷(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Glasgow昏迷评分(GCS)可量化意识障碍程度,15分为正常,8分以下提示昏迷,需紧急干预。
二、症状的动态演变特点
脑溢血症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间呈现阶段性变化:
2.1超急性期(发病后6小时内):症状进展最快,每分钟出血量可达0.5~1ml,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此时需紧急行头颅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及量。
2.2急性期(发病后6小时~72小时):症状可能因脑水肿加重而进一步恶化,脑水肿在发病后24~48小时达高峰,此时需密切监测颅内压,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
2.3亚急性期(发病后3天~3周):症状趋于稳定,但需警惕再出血(发生率约5%~10%)及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
2.4慢性期(发病后3周以上):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进入恢复期,需早期康复治疗以促进功能代偿。
三、特殊人群的症状差异及注意事项
3.1老年人(年龄≥65岁):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静息性出血”,即无明显诱因下发病,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较轻,但意识障碍更突出。这与老年人脑萎缩导致颅腔代偿空间较大有关。需注意,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出血后易发生应激性溃疡,需加强胃肠道保护。
3.2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妇脑溢血的主要病因,症状可能被妊娠相关不适(如头痛、水肿)掩盖。若孕妇出现持续性头痛、视物模糊、上腹部疼痛,需立即测血压,若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需警惕子痫前期/子痫相关的脑出血。治疗时需兼顾母胎安全,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3.3儿童:儿童脑溢血多由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或血液病(如血友病、白血病)引起,症状可能以癫痫发作起病,而非典型的头痛、呕吐。儿童颅骨弹性好,颅内压增高症状可能不明显,但易发生脑疝,需密切观察呼吸节律、瞳孔变化。治疗时需考虑生长发育需求,尽量保留神经功能。
四、症状的鉴别诊断要点
脑溢血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4.1脑梗死:两者均可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症状,但脑梗死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头痛、呕吐少见,头颅CT显示低密度灶,而脑溢血为高密度灶。
4.2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尼格征阳性),头颅CT显示脑沟、脑池高密度影,而脑溢血多累及脑实质。
4.3颅内肿瘤:慢性起病,症状进行性加重,头颅MRI可明确肿瘤位置及性质,而脑溢血为急性起病,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高峰。
五、症状出现后的紧急处理原则
5.1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避免误吸导致窒息。若患者呼吸停止,需立即行心肺复苏。
5.2控制血压:急性期血压控制目标为收缩压140~160mmHg,避免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可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对脑血流影响较小的药物。
5.3降低颅内压:可静脉滴注甘露醇(0.25~0.5g/kg,每6~8小时一次)或高渗盐水(3%氯化钠溶液),但需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
5.4紧急转运:在稳定生命体征的同时,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神经外科条件的医院,争取在发病后3小时内行手术治疗(如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以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