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的原因包括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原发性疾病如IgA肾病(我国常见,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有关,儿童常见,男性略多)、微小病变型肾病(儿童及成人发病,与足细胞损伤有关);继发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女性多见,与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育龄期女性常见)、过敏性紫癜肾炎(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与过敏原引起免疫反应有关)。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原因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女性多见,与细菌感染致黏膜充血等有关,生活方式如不注意卫生等可致)、泌尿系统结石(20-50岁男性多见,与结石损伤黏膜有关,饮水少等生活方式可促发)、泌尿系统肿瘤(中老年多见,膀胱癌男性多,与肿瘤组织易出血有关,吸烟等是危险因素)、其他原因如外伤(各年龄性别可发生,儿童玩耍等易受伤)、剧烈运动(青少年易出现,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有关)。
一、肾小球源性血尿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病理类型及机制
如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1/3。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抗原可能为某些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等)相关的病原体,抗体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激活补体等炎症介质,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红细胞通过受损的基底膜进入尿液,引起尿潜血。病理上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等改变。
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肾小球足细胞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损伤有关。足细胞的病变导致其滤过功能异常,不能有效阻挡红细胞通过,从而出现尿潜血。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电镜下可见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儿童中IgA肾病相对常见,男性发病可能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方面,儿童时期上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若频繁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增加IgA肾病发病风险,从而导致尿潜血。成人中微小病变型肾病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一些成人可能因长期劳累、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影响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狼疮性肾炎
机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多个器官的小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红细胞漏出,出现尿潜血。病理上可见肾小球不同程度的病变,如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等多种病理类型。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儿童和老年也可发病,但相对少见。
2.过敏性紫癜肾炎
机制: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小血管炎,发病与感染、食物、药物等过敏原有关。机体对过敏原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和血管壁,引起血管炎症,损伤肾小球基底膜,红细胞进入尿液,导致尿潜血。病理上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内皮细胞肿胀等改变。
年龄与性别:儿童及青少年多见,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生活中接触过敏原的情况可能影响发病。
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一)泌尿系统感染
1.机制
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等,侵犯泌尿系统,引起尿道、膀胱、肾盂等部位的炎症反应。炎症导致局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进入尿液,出现尿潜血。同时,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年龄与性别: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尿道短而宽,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育龄期女性性生活后、绝经后女性等。儿童时期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也可能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导致尿潜血。
2.生活方式影响
女性性生活不注意卫生、长期憋尿、个人卫生习惯差等,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进而引起尿潜血。儿童如果尿布更换不及时等也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
(二)泌尿系统结石
1.机制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红细胞进入尿液,出现尿潜血。同时,结石还可引起尿路梗阻、感染等并发症。例如,肾结石移动时可能划伤肾盂、肾盏黏膜,导致出血。
年龄与性别:肾结石多见于20-50岁人群,男性多于女性。饮食中高钙、高草酸等因素可能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如长期饮用含钙高的水、摄入过多菠菜等富含草酸的食物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因饮食习惯等不同,结石发病风险有差异。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因代谢异常等因素发病。
2.生活方式影响
长期饮水过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生活方式因素,会促进结石形成,增加尿潜血发生的可能性。例如,长期久坐、很少饮水的人群,尿液中晶体物质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三)泌尿系统肿瘤
1.机制
如肾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同时肿瘤组织本身的血管壁比较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导致尿潜血。例如,膀胱癌的肿瘤细胞浸润膀胱黏膜,破坏血管,引起出血。
年龄与性别:泌尿系统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膀胱癌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肾癌男女发病比例相对较接近。长期吸烟是膀胱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也可能增加泌尿系统肿瘤发病风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因暴露于这些危险因素的概率不同,发病风险有差异。
2.年龄与性别影响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肿瘤发生的概率增加。男性由于一些生活习惯(如吸烟等)及解剖结构等因素,膀胱癌等肿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四)其他原因
1.外伤
泌尿系统受到外伤,如腰部撞击伤等,导致肾脏、输尿管等泌尿系统器官组织损伤,引起出血,出现尿潜血。例如,车祸导致腰部受伤,可能引起肾挫伤等,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
年龄与性别:任何年龄和性别都可能发生外伤,但儿童在玩耍等过程中发生外伤的概率相对较高,不同性别因从事的活动不同,受伤概率有差异,如男性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或高风险运动时受伤概率可能相对较高。
2.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运动性血尿,机制可能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有关。剧烈运动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肾血流量减少,氧供不足,肾小球滤过膜受到机械性损伤,导致红细胞漏出。一般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年龄与性别:青少年在参加剧烈运动时更容易出现运动性血尿,不同性别在参与剧烈运动的频率和强度上可能有差异,从而影响运动性血尿的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