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可由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引起。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有不同病理类型及机制,且性别和生活方式有影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与自身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泌尿系统感染因细菌上行感染致黏膜充血等出现尿潜血;泌尿系统结石因结石移动损伤黏膜致血尿;泌尿系统肿瘤如膀胱癌、肾癌因肿瘤生长破裂出血等致尿潜血;外伤会致泌尿系统器官损伤出血;剧烈运动可因肾脏震动等致运动性血尿。
一、肾小球源性血尿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病理类型及机制
IgA肾病: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血尿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患者肾小球系膜区有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红细胞漏出形成尿潜血。研究表明,IgA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同时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等)常为其发作的诱因,感染后可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加剧,促使病情发作或加重,出现尿潜血。
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病理表现为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其发病可能与细胞免疫紊乱有关,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等免疫异常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红细胞从受损的滤过膜漏出,引发尿潜血。儿童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病史,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同时可伴有尿潜血。
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病理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增厚。其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肾小球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后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红细胞漏出出现尿潜血。中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更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相关的肾脏病变。
2.性别差异及生活方式影响
对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例如IgA肾病,男性发病相对较多,可能与男性在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有关。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过度运动等可能会加重肾小球疾病患者的病情,导致尿潜血加重。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身体处于相对疲劳状态,肾脏负担加重,可能使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进一步加重,尿潜血情况更明显。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
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等)、雌激素水平等有关。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等多个脏器组织。在肾脏受累时,自身抗体与肾小球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红细胞漏出,出现尿潜血。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等因素,更容易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进而出现尿潜血。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的人群,如户外工作者等,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风险增加,从而增加了出现尿潜血的可能性。
2.过敏性紫癜肾炎
发病机制与诱因: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小血管炎,发病与感染、食物、药物等过敏原刺激有关。机体接触过敏原后,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等部位,引起肾小球炎症,损伤滤过膜,导致红细胞漏出,出现尿潜血。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发病,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过敏原的反应更强烈有关。如果儿童食用了海鲜等易过敏食物,或接触了某些药物等过敏原,就可能诱发过敏性紫癜肾炎,出现尿潜血。
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一)泌尿系统感染
1.病因及感染途径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感染途径主要是上行感染,即细菌从尿道外口进入尿道,沿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甚至肾脏。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从而出现尿潜血。例如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导致尿潜血。性生活也可能是女性泌尿系统感染的诱因之一,性生活时容易将细菌带入尿道,引发感染。
感染的病理影响:泌尿系统感染时,炎症刺激导致泌尿系统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红细胞容易通过受损的黏膜进入尿液,表现为尿潜血。同时,患者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二)泌尿系统结石
1.结石类型及对尿路的损伤
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例如肾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内移动,会划伤肾盂或输尿管的黏膜,引起出血,表现为尿潜血。不同部位的结石对尿路的损伤程度不同,肾结石可能引起腰部疼痛伴尿潜血,输尿管结石可引起肾绞痛伴尿潜血,膀胱结石则可能导致排尿中断伴尿潜血等。
性别与结石发病的关系:男性和女性结石发病情况有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尿路结石发病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结构以及一些生活方式因素有关,比如男性可能更容易摄入过多的高蛋白、高嘌呤食物等,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长期饮水过少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容易形成结石,进而出现尿潜血。
(三)泌尿系统肿瘤
1.常见肿瘤及发病特点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其发病与长期接触苯胺类化学物质、吸烟等因素有关。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表面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导致尿潜血。患者常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即尿潜血阳性。中老年男性由于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同时可能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更容易患膀胱癌出现尿潜血。
肾癌:多见于中老年,发病与遗传、肥胖、高血压等因素有关。肿瘤生长在肾脏内,破坏肾组织,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引起尿潜血。患者可能出现腰痛、腹部肿块伴尿潜血等表现。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加,患肾癌的风险升高,肥胖和高血压患者由于体内代谢等方面的异常,也增加了患肾癌出现尿潜血的可能性。
(四)其他原因
1.外伤
泌尿系统外伤情况:如腰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可能导致肾脏、输尿管等泌尿系统器官损伤,引起出血,出现尿潜血。例如交通事故中腰部受到撞击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肾挫伤等情况,导致尿潜血。对于有外伤史的人群,需要详细询问受伤过程,进行泌尿系统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损伤导致的尿潜血。
2.剧烈运动
运动性血尿机制:剧烈运动后出现的尿潜血称为运动性血尿。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肾脏受到剧烈震动、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有关。比如长跑、登山等剧烈运动时,肾脏受到震荡,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暂时增加,红细胞漏出形成尿潜血。一般来说,这种血尿在休息后可逐渐缓解。但如果运动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肾脏损伤,因此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引发尿潜血等问题。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更要注意运动强度的把握,防止因剧烈运动导致尿潜血等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