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是生长在颅腔内起源于多种组织的新生物,按起源和生物学行为分类,病因涉及遗传、环境等,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和神经系统定位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儿童和老年脑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不同脑瘤预后差异大需个体化治疗。
脑瘤的分类
1.按肿瘤起源分类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这是最常见的脑瘤类型之一,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星形细胞瘤根据恶性程度不同又可分为Ⅰ-Ⅳ级,低级别的星形细胞瘤生长相对缓慢,高级别的则侵袭性强。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的蛛网膜细胞,大多为良性肿瘤,但也有少数可能恶变。其生长相对较缓慢,可压迫周围脑组织。
垂体瘤:发生于垂体前叶或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垂体瘤有不同的激素分泌功能,可引起相应的内分泌紊乱症状,如泌乳素瘤可导致女性月经紊乱、泌乳,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常见的有听神经鞘瘤等,听神经鞘瘤主要影响听力,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生殖细胞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松果体区和鞍上区等部位。
2.按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分类
良性脑瘤: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通常不浸润周围脑组织,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例如部分脑膜瘤、垂体腺瘤(无侵袭性的)等。
恶性脑瘤:生长迅速,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容易浸润周围脑组织,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术后容易复发,如胶质母细胞瘤等,这类肿瘤预后通常较差。
脑瘤的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脑瘤的发生相关,例如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其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风险明显增高,这类患者往往存在特定基因的突变,使得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脑瘤。
2.环境因素
辐射暴露: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头部接受过放射治疗用于其他疾病,或者长期处于有辐射污染的环境中,会增加脑瘤发生的风险。例如在核辐射事故暴露人群中,脑瘤的发生率有所上升。
化学物质接触: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染发剂中的某些成分、有机溶剂等,可能与脑瘤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3.胚胎发育残留: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些组织残留于颅内,这些残留组织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肿瘤,如颅咽管瘤,就是起源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上皮细胞。
脑瘤的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是常见的症状,多为持续性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程度会随病情进展而加重,清晨时往往较为明显。儿童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时可能表现为前囟饱满、头围增大等。
呕吐:通常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
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长期的视神经乳头水肿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神经系统定位症状
运动障碍:如果肿瘤位于大脑运动区附近,可能会引起对侧肢体的无力、瘫痪,表现为肢体活动不灵活、不能正常行走等。例如肿瘤位于额叶运动区,可出现对侧上肢或下肢的肌力减退。
感觉障碍:肿瘤累及感觉传导通路时,可导致对侧肢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等感觉减退或过敏。
语言障碍:如果肿瘤位于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大脑半球)的语言中枢区域,可引起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如运动性失语(能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能流利说话,但不能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等。
视力视野障碍:垂体瘤如果压迫视神经,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常见的有双颞侧偏盲等;鞍区肿瘤累及视神经时也会出现类似表现。听神经鞘瘤可导致听力下降、耳鸣,进而影响平衡功能,出现走路不稳等症状。
脑瘤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初步筛查脑瘤的常用方法,可快速发现颅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能够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钙化等情况。例如对于急性脑出血与脑瘤的鉴别,头颅CT可以清晰区分。但对于一些微小的、等密度的脑瘤可能容易漏诊。
头颅MRI(磁共振成像):对脑瘤的诊断价值更高,它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后颅窝、脑干等部位的肿瘤显示更佳。例如对于脑胶质瘤的分级、脑膜瘤的诊断等都有重要意义。
2.病理学检查:这是确诊脑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或者穿刺活检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对胶质母细胞瘤的病理检查,可以了解其细胞的异型性、增殖活性等情况。
脑瘤的治疗
1.手术治疗:是大多数脑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对于良性脑瘤,如位置合适、边界清楚的脑膜瘤,完整切除后往往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对于恶性脑瘤,手术可以缓解颅内压增高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并为后续的辅助治疗创造条件。例如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可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2.放射治疗:可用于手术后辅助治疗,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对于一些不能完全手术切除的恶性脑瘤,也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例如对于髓母细胞瘤等恶性程度较高的脑瘤,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但也可能会对周围正常脑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是儿童患者,需要考虑放疗对其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3.化学治疗:对于一些恶性脑瘤,如胶质母细胞瘤等,化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但化疗药物往往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
特殊人群脑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脑瘤
特点:儿童脑瘤的类型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髓母细胞瘤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且儿童脑瘤生长速度相对较快,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儿童的颅骨尚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时可能表现为前囟饱满、头围增大等特殊表现。
注意事项:在治疗方面,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放疗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放疗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等。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进行精确计算,以减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同时,在护理上要更加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等,因为儿童对疾病的耐受性和适应能力与成人不同。
2.老年脑瘤
特点:老年脑瘤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脑瘤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而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症状等。
注意事项: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手术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放疗和化疗的方案选择也要根据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整,尽量减少治疗对患者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及时进行处理。
脑瘤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综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不同类型、不同分期的脑瘤预后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