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对胎儿生长发育、出生结局有不良影响,不同病原体感染影响有差异,可通过增强孕妇免疫力、避免接触感染源预防,早期、中晚期监测胎儿并密切观察新生儿来应对。孕周早期病毒感染可致胎儿畸形,中晚期可致胎儿生长受限、宫内缺氧;会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感染风险;病毒(如流感、巨细胞)、细菌(如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影响各有不同;需从多方面预防及应对以保障胎儿和新生儿健康。
一、妊娠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孕周早期影响
在妊娠早期(妊娠前3个月),若孕妇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某些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胚胎发育。例如,风疹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出现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等多种畸形。研究表明,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胎儿畸形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感染孕妇。这是因为在妊娠早期,胚胎处于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病毒的侵袭可能干扰细胞的正常分化和器官的发育过程,不同的病毒对不同器官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巨细胞病毒感染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二)孕周中晚期影响
1.对胎儿生长受限的影响
妊娠中晚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导致孕妇出现发热、缺氧等情况,进而影响胎盘的血流灌注。胎盘是胎儿获取营养和氧气的重要器官,血流灌注不足会使胎儿获取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减少,从而增加胎儿生长受限的风险。有研究发现,妊娠中晚期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孕妇,其胎儿的平均体重低于无感染孕妇的胎儿体重。
2.对胎儿宫内缺氧的影响
孕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发热会使孕妇的基础代谢率升高,耗氧量增加,同时感染可能引起呼吸系统的一些变化,如气道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等,导致孕妇的血氧饱和度下降。这会间接影响胎儿的血氧供应,造成胎儿宫内缺氧。长期的宫内缺氧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等多种生理功能,例如可能导致胎儿出生后智力发育受影响等。
二、妊娠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对胎儿出生结局的影响
(一)早产风险增加
妊娠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会引起子宫的应激反应,炎症因子等的释放可能诱发子宫收缩。在妊娠中晚期,频繁的子宫收缩可能导致早产。研究显示,妊娠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孕妇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感染孕妇。早产的胎儿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出生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如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足月儿高很多倍,这是因为早产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等原因导致呼吸功能不完善。
(二)低出生体重儿风险升高
由于妊娠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影响了胎儿的营养供应和生长环境,使得胎儿在宫内的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增加了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低出生体重儿除了在新生儿期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外,在儿童期和成年期也可能出现多种健康问题,如生长发育迟缓、认知功能障碍、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三)新生儿感染风险上升
孕妇在妊娠期间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自身的免疫状态和生殖道局部环境可能发生变化,这使得新生儿在通过产道时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例如,孕妇若合并细菌感染,其产道内的细菌数量可能增多,新生儿经产道分娩时接触到这些细菌的概率增加,从而增加了新生儿感染的机会,如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会明显提高。
三、不同病原体感染对胎儿影响的差异
(一)病毒感染
1.流感病毒
孕妇感染流感病毒后,对胎儿的影响相对较大。流感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等。有研究发现,孕妇在妊娠中晚期感染流感病毒,胎儿的平均头围和腹围增长速度低于未感染孕妇。而且流感病毒感染还可能增加胎儿先天性畸形的潜在风险,虽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其与非感染孕妇相比,胎儿畸形的发生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2.巨细胞病毒
巨细胞病毒感染孕妇后,可长期潜伏在体内,并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胎儿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可能出现流产、死胎、出生后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听力障碍等多种严重后果。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中,约10%-15%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肝脾肿大、黄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且即使出生时无症状的新生儿,也有部分在日后出现听力丧失、认知障碍等远期并发症。
(二)细菌感染
1.链球菌感染
孕妇若发生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并影响胎儿。A组链球菌感染可导致孕妇出现脓毒症等严重情况,进而影响胎盘功能,造成胎儿缺氧、生长受限等。同时,新生儿在出生后可能因接触孕妇产道内的链球菌而发生早发性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如早发性新生儿败血症可导致新生儿出现肺炎、脑膜炎等多种严重感染表现,死亡率相对较高。
2.肺炎链球菌感染
孕妇感染肺炎链球菌后,若病情较重,可能影响母体的氧合状态等,间接影响胎儿。新生儿感染肺炎链球菌后,易发生肺炎、中耳炎等疾病,尤其是对于早产儿等免疫力较低的新生儿,感染后的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治疗难度较大,可能遗留肺部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四、妊娠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对胎儿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预防措施
1.增强孕妇自身免疫力
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孕妇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合理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每天蔬菜摄入量约300-500克,水果摄入量约200-350克)、优质蛋白质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这样有助于增强孕妇的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风险。
2.避免接触感染源
孕妇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冬季的大型商场等。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佩戴口罩。同时,避免与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群密切接触,以降低感染病原体的机会。
(二)对胎儿影响的应对策略
1.早期监测与干预
在妊娠早期,应加强产前检查,通过超声检查等手段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如发现胎儿有畸形等异常迹象,及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评估。对于有病毒感染高风险的孕妇,如接触过风疹患者等,可在妊娠早期进行相关病毒的血清学检测,一旦确诊感染,根据具体情况与孕妇及家属充分沟通,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
2.中晚期胎儿监测
妊娠中晚期,要加强对胎儿生长发育的监测,通过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腹围等指标,评估胎儿的生长情况。同时,可通过胎心监护等手段监测胎儿的宫内安危情况,如发现胎儿有生长受限、宫内缺氧等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让孕妇吸氧、调整孕妇的体位等,必要时可能需要住院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3.新生儿的密切观察
对于妊娠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观察其一般情况,包括呼吸、体温、精神状态等。对于有感染风险的新生儿,要进行相关的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等,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新生儿能够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降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