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精神障碍是由脑部或躯体疾病引起,其病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临床表现有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障碍,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疾病、对症处理精神症状及康复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一、定义
器质性精神障碍是由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脑部疾病例如脑肿瘤、脑出血、脑炎等;躯体疾病比如严重的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导致肝性脑病、肾性脑病等情况时出现的精神障碍都属于器质性精神障碍范畴。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儿童期:可能因先天性脑发育异常、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引发器质性精神障碍。例如先天性脑积水的儿童,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这是由于脑部结构发育异常影响了正常的神经功能,进而导致精神方面的表现。
老年期:随着年龄增长,脑部血管逐渐出现硬化等改变,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易引发血管性痴呆等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人大脑本身的生理性退变基础上,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脑的血液供应不足,影响脑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记忆减退、人格改变等精神症状。
(二)性别因素
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特异性,但某些躯体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率不同可能间接影响。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脑部时,女性更易出现器质性精神障碍相关表现,如情绪障碍、认知损害等,这与女性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易感性以及激素等因素可能有关。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脑病,属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一种。酒精对大脑神经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长期饮酒会破坏大脑的神经结构和功能,引起记忆力下降、震颤、幻觉等精神症状。另外,长期暴露于重金属污染环境中,重金属可蓄积在脑部,损害神经细胞,增加患器质性精神障碍的风险,比如铅中毒可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神经行为功能。
(四)病史因素
有脑部外伤病史者:脑外伤后可能出现脑震荡后综合征、外伤后痴呆等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外伤导致脑部组织受损,神经细胞损伤或神经传导通路破坏,即使急性期症状缓解后,仍可能遗留长期的精神方面异常,如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
有癫痫病史者:癫痫频繁发作或长期癫痫未得到良好控制,可能出现癫痫性精神障碍。癫痫发作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反复的异常放电会影响脑的正常功能,导致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障碍,如出现幻觉、妄想、人格改变等精神症状。
三、临床表现
(一)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障碍:可以表现为近期记忆减退,逐渐发展为远期记忆也受影响。例如患者可能记不住刚发生的事情,如刚吃过饭就忘记,或者记不住过去熟悉的人物、事件等。在脑梗死导致的器质性精神障碍中较为常见,由于脑部供血区域受损,影响了与记忆相关脑区的功能。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将注意力维持在某一事物上,容易被外界干扰。在脑炎引起的器质性精神障碍中,炎症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注意力涣散,学习或工作能力下降。
思维迟缓:思维速度减慢,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比如在脑肿瘤患者中,随着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周围脑组织,患者可能出现思维迟缓,对简单问题的回答变得缓慢、冗长等。
(二)情绪障碍
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缺乏动力等。躯体疾病导致的器质性精神障碍中,如肝性脑病前期可能出现抑郁情绪,患者感觉生活无趣,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也提不起劲。
焦虑情绪:出现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体验,可能伴有心悸、手抖等躯体症状。在脑出血患者康复期可能出现焦虑情绪,这与患者对疾病预后的担忧以及身体功能受限等因素有关。
情绪不稳定: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容易从一个极端情绪转向另一个极端。例如脑外伤后患者可能突然出现情绪暴躁,然后又迅速转为低落等。
(三)行为异常
动作迟缓:活动减少,行动缓慢,步态不稳等。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器质性精神障碍时,会有明显的动作迟缓表现,同时可能伴有震颤等运动症状。
兴奋躁动:表现为无目的的躁动不安、冲动行为等。在感染中毒性脑病中,患者可能出现兴奋躁动,这是由于脑部受到毒素等因素影响,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行为失控。
本能行为改变:如食欲、性欲改变等。在垂体瘤等脑部病变影响内分泌功能时,可能出现食欲亢进或减退,性欲改变等本能行为方面的异常。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脑部疾病史、躯体疾病史、外伤史、感染史等。了解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以及与躯体疾病的关系等。例如询问老年患者是否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是否发生过脑梗死等,因为高血压性脑血管病是导致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体征。例如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反射、共济运动等,以发现是否存在脑部或躯体疾病导致神经系统受损的体征。如脑肿瘤患者可能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单侧肢体肌力下降等。
(三)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例如肝肾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肝性脑病、肾性脑病等躯体疾病相关的器质性精神障碍,甲状腺功能检查异常可能提示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的精神障碍。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以发现脑部的结构性病变,如脑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头颅MRI对脑部病变的检测比CT更敏感,能发现早期的脑缺血、脑萎缩等改变。例如通过头颅MRI发现脑内有弥漫性的脑萎缩改变,结合患者的精神症状,有助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等退行性脑病导致的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电图检查:对于癫痫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癫痫患者脑电图可出现特征性的痫样放电波型。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原发疾病治疗
如果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应积极治疗脑血管病,如改善脑血液循环、控制血压、血糖等。对于脑梗死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等治疗;脑出血患者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如果是感染导致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炎,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控制颅内感染,从而缓解精神症状。
(二)精神症状对症处理
对于有兴奋躁动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用抗精神病药物,但要谨慎用药,考虑患者的年龄、躯体状况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锥体外系反应等风险可能更高,需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对于有抑郁、焦虑情绪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但同样要关注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例如儿童患者一般避免使用抗抑郁、抗焦虑的化学药物,优先考虑心理干预等非药物方式。
(三)康复治疗
对于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认知康复训练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提高患者的记忆、注意力等认知功能;运动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例如对脑外伤后存在运动障碍的患者进行步态训练、肢体力量训练等康复治疗,同时配合认知康复训练改善其认知症状。
总之,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方面因素,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下的特殊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