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瞳孔白内障需进行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及特殊检查。病史采集关注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眼部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查瞳孔、晶状体)、眼压、眼底检查;特殊检查有UBM、OCT,以明确病因、评估病情及辅助诊断。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眼部外伤史等都可能是小瞳孔白内障的诱因。有眼部外伤史的患者,需详细询问外伤的时间、性质等情况,因为外伤可能导致瞳孔括约肌损伤等进而引起小瞳孔。
病史:既往眼部手术史、眼部炎症病史等都要询问。如既往有葡萄膜炎病史的患者,炎症可能影响瞳孔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小瞳孔。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等检查工具测量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小瞳孔情况下视力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初步了解患者的视功能状况。
裂隙灯检查
瞳孔检查:直接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射等。正常瞳孔直径约3-4mm,小瞳孔一般指瞳孔直径小于2mm。观察瞳孔是否规则,若瞳孔不规则可能提示有虹膜粘连等情况。例如在葡萄膜炎患者中,常可观察到瞳孔粘连、变形等。
晶状体检查:仔细检查晶状体的混浊程度、部位等。小瞳孔下可能需要借助特殊的裂隙灯附件等辅助观察晶状体情况,明确白内障的类型,如皮质性、核性、后囊下性白内障等。
眼压检查:测量眼压,小瞳孔可能会对眼压测量结果有一定影响,但仍需进行,以排除青光眼等疾病,因为青光眼也可能伴有小瞳孔等表现。
眼底检查:小瞳孔下眼底检查相对困难,可借助间接检眼镜等辅助检查。观察眼底视网膜、视神经等情况,排除眼底病变同时存在的可能,因为一些眼底病变也可能与小瞳孔白内障的发生发展相关。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能同时合并白内障。
特殊检查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对于一些前房角、虹膜睫状体等部位的细微结构观察有帮助,有助于明确小瞳孔情况下虹膜、睫状体等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病因诊断有一定价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晶状体、视网膜等结构的断层图像,辅助判断晶状体混浊程度以及视网膜等有无病变,为小瞳孔白内障的诊断提供更详细的结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