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儿童期好发于肘窝腘窝等屈侧,初始干燥粗糙后现丘疹,慢性期呈苔藓样变,皮疹多对称分布,急性期有红斑渗出亚急性期渗出减少慢性期肥厚苔藓样变,瘙痒为主要伴随症状且部分儿童夜间加剧,易继发细菌真菌等感染,学龄前儿童皮损集中四肢屈侧以干燥丘疹苔藓样变为主,学龄儿童苔藓化更显著且易因接触过敏原致皮疹加重。
一、皮肤损害特征
1.好发部位及形态表现:儿童期异位性皮炎好发于肘窝、腘窝等屈侧部位,皮肤初始呈现干燥、粗糙状态,随病情进展出现丘疹,慢性期可演变为苔藓样变,皮肤纹理加深、增厚,此与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及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皮肤反复损伤修复有关,例如研究表明儿童皮肤角质层含水量低于正常人群,易因外界刺激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出现上述皮肤改变;2.皮疹对称性:多为对称性分布的丘疹,急性期可见红斑、渗出,亚急性期渗出减少,慢性期以肥厚、苔藓样变为主,丘疹大小不一但边界相对清晰,系异位性皮炎炎症介导下皮肤组织异常增生与炎症浸润的结果。
二、伴随症状
1.瘙痒:为主要伴随症状,儿童常因瘙痒频繁搔抓,搔抓可致皮肤破损、出血,进而加重炎症反应,瘙痒程度个体差异大,部分儿童夜间瘙痒加剧,影响睡眠与生活质量,这是由于异位性皮炎发病过程中炎症介质如组胺等释放刺激神经末梢所致;2.继发感染风险:因皮肤破损,易继发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感染,出现局部红肿、化脓等表现,儿童免疫力相对低下,较成人更易发生继发感染,感染会进一步促使异位性皮炎症状恶化,相关研究显示儿童异位性皮炎患者继发感染发生率高于健康儿童群体。
三、不同年龄阶段特点
1.学龄前儿童(3-12岁):皮肤损害多集中于四肢屈侧,皮疹以干燥性丘疹、苔藓样变为主,瘙痒引发的搔抓行为明显,可影响日常活动与社交,此与该年龄段儿童皮肤屏障功能仍待完善、对外界刺激更敏感相关;2.学龄儿童(6-12岁):皮肤苔藓化表现更为显著,皮肤增厚程度加重,且因接触外界环境增多,易因接触过敏原(如化纤衣物、某些洗护产品等)诱发皮疹加重,该阶段儿童对外界物质接触机会增加,过敏原接触风险相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