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佝偻病有多种症状表现,骨骼系统上婴儿期有颅骨软化、方颅等,胸部有佝偻病串珠等,四肢有佝偻病手、足镯等;肌肉系统表现为肌肉松弛无力致运动发育落后等;其他系统有精神神经症状及免疫力低下等;婴儿期是高发人群需注意补充维生素D等,幼儿期要关注下肢骨骼畸形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疑似症状就医。
胸部:1岁左右的婴儿,胸廓骨骼可出现改变,如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形成串珠状,称为佝偻病串珠;肋骨骺部内陷,形成肋沟(郝氏沟);胸骨突出,形成鸡胸或漏斗胸,影响呼吸功能。
四肢:6个月以上婴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足镯;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膝内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学步前小儿出现膝内翻可为生理性,3-4岁后会自然矫正,但佝偻病导致的膝内翻或膝外翻常不易自行纠正。
肌肉系统症状
由于血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患儿会出现肌肉松弛无力,表现为坐、立、行等运动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
其他系统症状
精神神经症状:患儿常烦躁不安,夜间哭闹,多汗,与室温、季节无关,由于汗水刺激,婴儿常摇头擦枕,导致枕部秃发。
免疫力低下:佝偻病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且患病后病程较长,恢复较慢。
特殊人群考虑
婴儿期:婴儿是佝偻病的高发人群,此阶段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相对较多,如果母亲孕期维生素D营养状况不佳,婴儿出生后若未能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极易发生佝偻病。家长应注意保证婴儿充足的日照,一般建议婴儿出生后数天即可开始适当晒太阳,但要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同时按医嘱补充维生素D。
幼儿期:幼儿开始行走后,下肢承重增加,若存在佝偻病相关因素,更易出现下肢骨骼畸形等表现。此时应关注幼儿的行走姿势等情况,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骨骼发育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儿童佝偻病的症状可从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其他系统等多方面体现,不同年龄段儿童表现可能有差异,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若有疑似佝偻病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