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肝癌的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和肝穿刺活检。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可初筛,CT增强有典型强化方式,MRI对小肝癌检出更敏感;血液学检查中甲胎蛋白可辅助诊断和监测;肝穿刺活检是诊断金标准但有创需评估风险。
CT检查:包括平扫CT和增强CT。平扫CT可发现肝脏内的低密度病灶,但对于小肝癌的检出敏感性相对超声稍低。增强CT具有重要价值,动脉期病灶多表现为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呈现“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这是肝癌的典型强化方式,能够清晰显示小肝癌的形态、大小、数目及血供情况,对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发现1cm左右的肝癌病灶,还能了解有无血管侵犯等情况。
MRI检查:对小肝癌的检出敏感性高于CT,尤其是在检测小于1cm的肝癌病灶方面有优势。MRI多模态成像(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等)可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在T2加权成像上,肝癌病灶多呈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上,肝癌病灶通常表现为高信号,且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降低。增强MRI同样有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廓清的特点,对于鉴别诊断肝内其他病变(如肝血管瘤等)有重要意义。
血液学检查
甲胎蛋白(AFP)检测: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在肝癌患者中,AFP水平常升高,但并非所有肝癌患者AFP都升高,约70%的肝癌患者AFP>400μg/L,同时AFP也可在一些良性肝病(如肝炎、肝硬化等)时轻度升高。所以AFP检测可作为小肝癌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若AFP持续升高且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等情况,应高度怀疑肝癌。但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肝穿刺活检
对于一些通过影像学及血液学检查仍难以明确诊断的小病灶,可考虑肝穿刺活检。肝穿刺活检能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从而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诊断小肝癌的金标准。但肝穿刺活检属于有创检查,存在出血、肿瘤种植转移等风险,在操作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等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对于凝血功能严重异常、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应谨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