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需明确类型及原因,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改善,早产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儿有特殊注意事项,治疗中要定期监测。
一、明确贫血类型及原因
小儿贫血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缺铁性贫血通常是因为铁摄入不足,比如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等;巨幼细胞贫血多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和(或)叶酸引起,可能与孕妇孕期营养不足致胎儿储备不足、小儿饮食中缺乏相关营养物质等有关。要通过血常规、血清铁、维生素B、叶酸等检查明确贫血类型及原因。
二、饮食调整
1.缺铁性贫血:对于6个月-2岁的小儿,已添加辅食者可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每周可吃1-2次)、瘦肉、蛋黄等。1岁以上小儿还可适当食用豆类、绿叶蔬菜等。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番茄等,以促进铁的吸收。
2.巨幼细胞贫血:增加富含维生素B和叶酸的食物摄入,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肉类、蛋类等;叶酸丰富的食物有绿叶蔬菜、豆类、全麦制品等。
三、药物治疗(遵医嘱)
1.缺铁性贫血:可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等,但需注意铁剂可能有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且要避免低龄儿童自行不当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小儿年龄、体重等情况合理选用。
2.巨幼细胞贫血:缺乏维生素B时可肌内注射维生素B;缺乏叶酸时可口服叶酸制剂。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出生后贫血风险较高,需密切监测血常规,根据情况早期进行营养干预,如在医生评估下合理补充铁剂、维生素等,因为早产儿自身储备相对不足,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物质需求大。
2.有基础疾病的小儿:若小儿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等基础疾病影响营养物质吸收,会加重贫血风险,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在治疗基础疾病过程中谨慎选择可能影响营养吸收或代谢的药物,必要时调整营养补充方案。
五、定期监测
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血常规等相关指标,评估贫血纠正情况,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比如缺铁性贫血小儿经饮食调整和铁剂补充后,一般1-2周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1-2个月血红蛋白逐渐恢复正常,需按医嘱定期复查以确保治疗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