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是良性淋巴细胞增生传染病,一般不变成白血病,其有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两者本质不同、无必然转化关系,儿童和青少年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按原则处理,异常变化及时就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点
发病机制:主要是EB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导致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外周血中出现大量形态异常的淋巴细胞。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病程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患者在数周内可自行恢复,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一般超过10%)等。
流行病学: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通过唾液传播等途径感染,在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可出现局部流行。
白血病的特点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白血病有不同的分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等,不同类型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白血病的发生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转化,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良性淋巴细胞增生有本质区别。
两者无必然转化关系的依据
从疾病本质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引起的良性免疫反应性疾病,其细胞增殖是可逆的、受控制的;而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细胞的增殖是不受控制的、恶性的,两者的发病机制完全不同。
从临床转归看:经过正规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一般预后良好,很少出现向白血病转化的情况。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和长期随访研究也未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会必然转变为白血病。
对于儿童患者,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需注意休息,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青少年患者,同样要遵循自限性疾病的一般处理原则,无需过度担忧发展为白血病,但如果出现病情异常变化,如持续高热、肝脾进行性肿大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