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化脓性脑膜炎需综合临床表现(不同年龄表现各异)、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及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原菌)来诊断,要考虑年龄因素并与其他类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及时检查以尽早治疗、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一、临床表现评估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新生儿及3个月以内婴儿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表现为体温不升、拒奶、嗜睡、呕吐、前囟饱满紧张等;3个月-2岁小儿多有发热、烦躁、精神萎靡、惊厥等;2岁以上小儿则与成人相似,可有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提示感染存在。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典型的脑脊液改变为压力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白细胞数显著增多,多在1000×1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明显降低,氯化物含量可降低。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病原菌,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
三、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有助于了解脑膜炎症情况、有无并发症(如硬膜下积液、脑室膜炎、脑脓肿等)。在病程早期,CT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脑膜强化、脑室扩大等改变;MRI对病变的显示比CT更敏感,尤其对早期硬膜下积液、脑室膜炎等的诊断价值更高。
四、病原学检查
通过脑脊液细菌培养、血培养等明确病原菌,以便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通过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可检测到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同样可通过相应标本的培养明确病原菌。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进行判断。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小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有所不同,同时要注意与其他类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如病毒性脑膜炎等,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对于疑似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