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膜炎常见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途径(血行感染及邻近组织感染蔓延)、特定病原体类型(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等)以及新生儿自身因素(免疫功能不完善、解剖结构特点致脑膜易受侵犯)。
一、病原体感染途径
血行感染: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母亲在孕期若有感染,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或者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到母亲产道内的病原体,如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后,随血流到达脑膜引发炎症。例如,母亲在孕期有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分娩时产程过长、胎膜早破等情况,增加了胎儿接触产道内病原体的风险。
邻近组织感染蔓延:新生儿头颅部的邻近组织感染也可能蔓延至脑膜,比如耳部感染、眼部感染等,病原体可通过颅骨的一些解剖上的薄弱部位或直接蔓延侵犯脑膜。例如,新生儿耳部发生细菌感染,若未得到及时控制,病原体可能通过颅骨的缝隙等结构扩散到脑膜。
二、特定病原体类型
B族链球菌:是新生儿早期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多见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B族链球菌在母亲阴道内携带较为常见,分娩时新生儿经产道感染该细菌后,容易引发脑膜炎。
大肠埃希菌:也是新生儿脑膜炎的重要病原体,常与新生儿的肠道菌群移位等因素有关,尤其是在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情况时,肠道内的大肠埃希菌容易进入血液并累及脑膜。
李斯特菌: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以及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新生儿来说,李斯特菌感染脑膜的风险较高。母亲食用了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如未充分加热的乳制品等,可能会将病原体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
三、新生儿自身因素
免疫功能不完善:新生儿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体内的抗体水平较低,尤其是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在出生后会逐渐消耗,自身产生抗体的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抵御病原体的入侵。例如,早产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等抗体较少,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更差,更容易发生脑膜炎。
解剖结构特点:新生儿的颅骨骨缝尚未完全闭合,脑膜的屏障功能相对较弱,病原体更容易通过骨缝等部位侵犯脑膜。而且新生儿的脑血管较丰富,血液循环相对旺盛,病原体在血液中更容易到达脑膜部位并定植繁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