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家族史人群患癌风险相对高但非必然,遗传因素通过遗传性疾病及基因多态性影响,环境因素中饮食(霉变食物)、感染(乙肝/丙肝病毒)、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协同,有家族史者应定期筛查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无家族史者也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遗传因素的影响机制
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增加肝癌发病风险,比如遗传性血色病,患者由于铁代谢异常,过多的铁沉积在肝脏等器官,长期可导致肝硬化进而发展为肝癌。研究发现,遗传性血色病相关基因的突变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一些与肝癌发生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也可能在家族中遗传,例如细胞色素P450基因家族的某些基因多态性会影响机体对致癌物的代谢能力,若家族中有相关基因多态性的遗传倾向,个体患肝癌风险会有所不同。
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
饮食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肝癌患者,若同时有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如长期大量摄入霉变食物(含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会显著增加肝癌发生风险。例如,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花生等,即使没有明显遗传背景的人也易患肝癌,而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在这种环境因素作用下,患病几率会进一步升高。
感染因素: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重要的环境致病因素。家族中若有乙肝或丙肝患者,其他家族成员若感染相关病毒,且没有及时进行规范的抗病毒等防治措施,患肝癌风险会大大增加。有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族成员感染乙肝病毒后,比无家族史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患肝癌的几率更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也是肝癌的诱因之一。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情况下,若个体长期大量饮酒,会加重肝脏损伤,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
对于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应注意定期进行肝癌相关筛查,如定期检测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等,一般建议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癌病变。同时,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食用霉变食物、预防病毒感染(如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限制饮酒等,降低肝癌发生风险。而对于没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也不能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肝癌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等习惯,同样可以有效降低患肝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