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常见传染病,初期有发热、口痛等,1-2天后手、足、口腔等有皮疹或疱疹,传播途径有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治疗护理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婴幼儿和孕妇需注意特殊情况,预防要注意个人、环境卫生及避免接触患者。
手足口病的症状表现
初期症状:发病初期可能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同时伴有口痛、厌食等表现。
典型皮疹表现:发热1-2天后,手、足、口腔等部位会出现皮疹或疱疹。手、足部位的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也就是主要出现在手指、手背、足趾、足底等部位;口腔内的疱疹常见于舌、颊黏膜、硬腭等处,破溃后形成溃疡,会让患儿流涎、拒食。部分患儿臀部、腿部等部位也可能出现皮疹。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等可感染。
呼吸道传播: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与患儿共用玩具、餐具、毛巾等密切接触也可感染。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方式(如适宜的环境温度、适当减少衣物等)来控制体温,需特别注意低龄儿童的体温变化情况,因为低龄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高热时可能出现惊厥等情况。
药物治疗: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果合并有细菌感染等情况,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如果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呼吸急促等情况,提示可能出现了重症手足口病,需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感染肠道病毒后可能对自身影响相对较小,但可能会影响胎儿,所以孕妇应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儿,做好防护措施。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方法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
环境卫生:保持家庭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
避免接触患者: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超市、游乐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