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的发生与遗传、视觉剥夺、屈光不正、斜视等因素有关。遗传可能因相关基因缺陷影响视觉发育致弱视;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视觉剥夺因素会遮挡光线或减少入光量影响视觉发育;高度屈光不正使物像模糊致大脑无法建立清晰神经通路引发弱视,屈光参差因双眼物像差异大脑抑制模糊眼视觉发育致弱视;斜视时大脑抑制斜视眼视觉输入致其发育受阻引发弱视。
视觉剥夺因素
先天性白内障:新生儿若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混浊的晶状体遮挡了光线进入眼内,使视网膜无法接收到正常的视觉刺激,从而影响视觉系统的发育,容易引发弱视。因为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通常是出生后至3岁左右),视网膜需要充足的清晰光线刺激来促进正常的神经发育,如果光线被遮挡,就会阻碍视觉中枢的正常形成和功能完善。
上睑下垂:严重的上睑下垂会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导致进入眼内的光线减少,视网膜得不到有效的视觉刺激,进而影响视觉发育,增加弱视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视觉系统还在不断发育中,上睑下垂造成的视觉剥夺影响更为显著。
屈光不正因素
高度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或散光度数较高时,会导致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模糊不清。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内,大脑长期接受这种模糊的视觉信号,无法建立清晰的视觉神经通路,就会引发弱视。例如,高度远视的儿童,眼球的屈光状态异常,使得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视网膜上的成像不清楚,影响视觉发育。
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一般超过2.50D)时,双眼所形成的物像大小和清晰度存在明显差异,大脑难以将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融合为一个清晰的图像,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度数较高的眼睛就容易发生弱视。比如,一只眼近视300度,另一只眼近视600度,双眼看到的物体清晰度不同,大脑更倾向于使用清晰眼的图像,而模糊眼的视觉发育就会受到抑制。
斜视因素
当发生斜视时,双眼的视轴不能同时对准同一目标,导致双眼视网膜接收的物像不同,大脑为了避免复视和视觉混淆,会主动抑制斜视眼的视觉输入。长期的抑制会使斜视眼的视觉发育受到阻碍,从而引发弱视。例如,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在大部分时间双眼能正常注视,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眼位偏斜,此时大脑可能会抑制偏斜眼的视觉信号,若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就容易导致偏斜眼发生弱视。
                            


